【爱历史】历史上的“诛九族”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经常会看到古装剧中某人惹得皇帝大发雷霆 , 他的下场往往是被“诛九族” , 观众们大概也了解到诛九族的概念 , 似乎大逆不道的谋反之罪会被诛九族 , 主犯的亲朋好友都会被连坐处死 。 但历史上的诛九族并不是经常性事件 , 甚至历朝历代很少发生这样的事 , 因为诛九族太过残忍 , 本来只处罚一人的事偏偏牵扯到无数个无辜之人的性命 , 实在有伤天和 , 而且还会影响到皇室的统治 , 惹得天怒人怨 , 渐渐的地失了民心 。
九族是根据古代的宗族制所判断的 , “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 , 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 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之子(姨姨的子女);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 由于真正的诛九族并未普及 , 所以有关诛九族的说法还存在争议 。
【爱历史】历史上的“诛九族”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章图片
一开始是秦始皇发明了“族诛”的酷法 , 先是“夷三族” , 后代越来越酷 , 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 诛族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 其实是统治者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 完全不给敌人复仇的实力和人脉 。 可以理解统治者为了稳固皇权 , 什么样的事都能做得出来 , 宁可错杀一千 , 绝不留下后患 , 历史上倒是有些皇帝一时仁慈 , 没有斩草除根 , 可惜最终“养虎为患” , 往往这些皇帝都会成为统治者的反面例子 。
【爱历史】历史上的“诛九族”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么历史上发生的诛九族到底是为何呢?隋炀帝杨广曾下令诛了杨玄感的九族 , 因为杨玄感犯下了谋反重罪 , 他趁着隋炀帝远征高句丽的时候 , 起兵造反 , 可惜隋炀帝很快就予以反击 , 杨玄感兵败后 , 自知无望 , 于是让手下将自己的头颅砍下来 , 但他惹怒的可是残暴不仁的隋炀帝 , 起兵造反也就算了 , 还自己了结性命 , 隋炀帝大发雷霆 , 让人将杨玄感的尸体放在太阳下暴晒 , 然后再将其尸体切成一段一段的进行焚烧 , 等到平定所有余党后 , 杨玄感的诸弟义阳太守杨玄奖、杨万硕、杨民行皆被杀 。
【爱历史】历史上的“诛九族”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章图片
可能有人会疑惑 , 这里的九族好像么有牵扯到太多的关系 , 时代在进步 , 诛九族的刑法被不断改革 , 隋朝《开皇律》规定:“大逆谋反叛者 , 父子兄弟皆斩 , 家口没官 。 ”这样的刑罚被命名为“诛九族” , 到了唐朝后 , 《唐律》中规定“父子年十六以上一同处死 , 其它亲属均免死刑 。 ”所以我们很少听说过历史上发生大规模的连坐事件 。 到了明朝 , 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 , 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 , 蓝玉案牵扯到的人超过一万五 , 但那是朱元璋为了清剿功臣 , 以免日后有人威胁到朱家的统治 。
可朱棣直接诛了方孝孺十族 , 方孝孺是典型的忠义文官 , 他是建文帝的老师 , 两人皆是精通儒学 , 视对方为知己 , 建文帝虽没有带兵打仗的亲身经历 , 但他渴望成为一名贤明的帝王 , 日益严重的藩王问题不可忽视 , 他采用齐秦、黄子澄的削藩建议 , 最初削几位较弱的藩王时进展比较顺利 , 但实力最为强劲的燕王朱棣先下手为强 , 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 , 为国“靖难”为名 , 誓师出征 。
【爱历史】历史上的“诛九族”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章图片
朱棣造反成功后 , 坐上了皇位 , 他逼迫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 , 可刚硬正直的方孝孺哪里会看得上朱棣这样的乱臣贼子 , 宁死不从 , 还将笔扔在了地上 , 正气凛然地说道:“死即死耳 , 诏书不草!”即便朱棣威胁他要灭九族 , 但方孝孺仍然不惧 , 还说:“莫说九族 , 十族何妨!”朱棣想要让方孝孺为自己正名 , 所以他反复劝说方孝孺 , 希望可以辅佐他 , 但方孝孺却写了四个字 , “燕贼篡位” , 这可是彻底惹怒了朱棣 。 朱棣憎恨方孝孺嘴硬 , 让人将他的嘴角割开 , 撕至耳根 , 又让人将方孝孺的宗族门生带到他面前 , 但方孝孺始终无动于衷 。
朱棣心一横 , 直接下令诛了方孝孺的九族 , 还将他的朋友们生列为一族 , 诛了第十族 , 一共有873人 , 可怜这些无辜人全都因为方孝孺而死 , 还有一千多人被处以流放之刑 , 倒不是说方孝孺做错了 , 他只是坚持自己心中的想法 , 并未想要连累他人 , 但掌握生杀大权的统治者可不会顾及这些 , 喜怒无常 , “天子之怒 , 浮尸百万 , 流血千里 。 ”这句话可是一点都没说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