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电影不是站台,它是一列火车”( 二 )

《伟大的电影2》 , [美] 罗杰·伊伯特 著 , 李钰 / 宋嘉伟 译 ,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年5月 。

部分读者在初次接触罗杰·伊伯特的影评时 , 或许会有某种“平平无奇”的误解——并无深奥专业名词的加持 , 亦无博古通今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 更无深重厚沉的理论概念包裹 。 他的评论没有强行说教 , 没有故弄玄虚 , 因此常让读者产生“我也能写成这样”的念头 。 然而 , 文风的素朴不等于浅薄直白 , 文字的简约不等于简单粗糙 , 细究这一篇篇体量不大、却容纳下这般充盈信息与丰沛情感的影评 , 我们会发现其实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使然 。

罗杰·伊伯特的影评显然有某种比较固定的模式 , 和大部分影迷写观后感一样 , 剧情概述免不了 , 但若流于剧情陈述则未免过于平庸;然而 , 如何将故事梗概巧妙融于整体却能考验出写作功力了 , 仔细观察一下本辑 , 发现剧情简介不仅篇幅长短不一 , 形式上也尽可能与其他部分糅合 。

以笔者非常喜欢的一部默片《厄舍古厦的倒塌》为例 , 我们可以一窥伊伯特的写作方向 。


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电影不是站台,它是一列火车”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厄舍古厦的倒塌》根据埃德加·爱伦坡的同名小说改编 。

开篇并不急于陈述剧情 , 而是描摹环境的超现实性 , 并指出对《公民凯恩》的仙那度

(Xanadu)

大厅设计之启发性 , 在影史中考据钩沉 , 找出或显性或隐性的“致敬”线索 , 虽不无索隐之嫌 , 但也不失为观影的一种乐趣 。 本书中不乏大量案例 , 如《窃听大阴谋》哈里按下马桶冲水按钮时鲜血涌出 , 受到《惊魂记》启示;《伯爵夫人的耳环》之“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发现一件贵重物品” , 在《奥赛罗》《金碗》和《迷魂记》中反复出现;007对后世的影响——私家侦探马特·海姆系列、王牌大贱谍系列等;《笑面人》中那张悲伤的咧着嘴的脸 , 启发了蝙蝠侠漫画原著中小丑

(Joker)

的角色;《罗生门》叙事策略的反复运用 , 以致成为固定语汇……

接着 , 伊伯特指出《厄舍古厦的倒塌》在某种程度上是F·W·茂瑙1922年《诺斯费拉图》的回声 , 德国表现主义元素在此片中的比重不小 , 分析类似《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那样的空间布置对影片氛围的营造——这一观点 , 在后面同为茂瑙作品《日出》中重申:“最好的默片首先不是在说一个故事 , 而是在召唤一种体验 。 ”暗示这所古宅“不是一个可供人类居住的房间 , 而是一个超现实主义戏剧上演的舞台 。 ”也指出其目的:“其梦魔般的细节和景观更多为的是体现效果 , 而并不意在现实主义 。 ”此即为伊伯特常用的风格溯源和考据所属流派的形成及发展 , 对普及影史知识相当有用 , 也彰显写作者的知识储备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