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哥谈书|更因为自身优秀,孔子何以如此自信?除了学说很棒
阅读儒家代表人物的著作时 , 往往会感受到他们强烈的自信 。 儒家的自信传统导源于孔子 。 孔子的自信首先表现在对自己思想学说的自信 , 曾言“当仁 , 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 孔子对实现他的思想学说也充满了自信 。 他虽有过“道不行”(《论语·公冶长》)的叹息 , 但也坚信“苟有用我者 , 期月而已可也 , 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 即使面对叛臣公山弗扰之招募 , 孔子也说“夫召我者 , 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 , 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 。
文章图片
他在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踰矩”(《论语·为政》) 。 从有志于学 , 到最后相信自己可以知天命不踰矩 , 体现出孔子一贯的自信 。 “笃信好学 , 守死善道”(《论语·泰伯》)是对孔子一生自信形象的最好写照 。
孔子的自信其实就是自己思想学说得以成立的理由 。 孔子思想学说的依据在哪儿呢?子曰:“周监于二代 , 郁郁乎文哉 , 吾从周 。 ”(《论语·八佾》)孔子的思想学说来源于对前代历史文化资源的损益继承 。 他对前代历史文化资源的损益继承主要表现在对天命的延续 。 这种天命延续的观念 , 是孔子重要的自信之源 。 这在孔子处于困厄的境遇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文章图片
“匡人拘孔子益急 , 弟子惧 。 孔子曰:‘文王既没 , 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 ,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 天之未丧斯文也 , 匡人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 , 将西见赵简子 。 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 , 临河而叹曰:‘美哉水 , 洋洋乎!丘之不济此 , 命也夫!’”(《史记·孔子世家》)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 , 当孔子处于困境时 , 支撑其信心的主要是对自己延续天命的深信不疑 。
但是孔子坚信的思想学说 , 即使周游列国也很少被人采纳 。
文章图片
孔子之所以确定他的思想学说是对的 , 是因为自己的思想学说符合人养生丧死之常情 。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和“礼”都是以人之常情为依据的 。 孔子说“仁者安仁”(《论语·里仁》) , 这种“安”就是不违背人情感的安心 。 这种安心集中体现在养生丧死的活动中 , 这也就是“慎终 , 追远 , 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的原因 。 而“礼因人之情而为之 。 礼也是依人之常情而制定的 。 由此可以看出 , 孔子的自信来源于人的共通情感 , 是有人情味的 , 而不是对教条式的思想学说本身的自信 。 孔子这种建诸人之常情的人本自信 , 最终落实于“仁者爱人”的人道情怀 。
文章图片
孔子借为政者的形象说明了只有自身具备了良好德行 , 才有可能推己及人 。 只有良好德行修养还不够 , 孔子自己就承认“十室之邑 ,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 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 这份自信显然来自于孔子不断的学习及对知识的掌握 。 从《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来看 , 孔子在数次对各国奇闻异事的解答中表现出博古通今的自信 , 得到问者“善哉圣人”(《史记·孔子世家》)的赞美 。 学者们强调孔子自信的道德因素固然重要 , 但不能代替掌握知识的自信 。 孔子不仅道德修养高尚 , 知识渊博 , 而且对各种技艺也很精通 。
文章图片
【七哥谈书|更因为自身优秀,孔子何以如此自信?除了学说很棒】对多种技艺的掌握 , 也是孔子能保持信心的重要条件 。 所以他说“不患无位 , 患所以立 。 不患莫己知 , 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 个体道德、知识和技艺的统一具备之时 , 也就是孔子“志于道 , 据于德 , 依于仁 , 游于艺”(《论语·述而》)的主体自信确立之时 。 无论是建诸人的情感还是建诸自身的修养 , 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自信 。 有了人本自信的依据 , 再者就是如何在现实层面实践的问题了 。
- 娱乐盘点大剧院|那时候可没水泥,专家:不只是因为材料好,明城墙数百年屹立不倒
- 科技论|没有带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不被重用吗?,刘备夺取益州、汉中
- 原子弹|日本战败真是因为美国的原子弹吗?不要再被骗了,其实这才是关键
- 闲来读史|将曹操当作三国正义一方仅因为魏帝赐了一块金印?,奉曹操为祖先
- 微历史杂谈说|我们冤枉张飞了,张飞是因为能力不行才丢了徐州的吗?看完经过
- 弹历史|西游记中,为何说金箍棒强于九齿钉耙?因为金箍棒回炉重练了,原创
- 丽酱每日分享|而是因为太爱他们,刘邦逃命时为何把亲生儿女踹下马车?不是无情
- 旧闻新知2018|为什么没有许世友?因为他还在服刑期间,八路军成立时
- 太史天云|真的是因为他的才能吗?他的成功离不开5个原因,蔺相如完璧归赵
- 汉史趣闻|是因为戚夫人吗?刘邦干大事的人没那么肤浅!,刘邦晚年想换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