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科创板开市一周年 给A股带来了哪些变化?


中国资本市场|科创板开市一周年 给A股带来了哪些变化?
文章图片
2020年7月22日 , 科创板开市满一周年 。 过去一年间 , 科创板已成为A股IPO主力军 , 从首批25家上市公司 , 扩容到140家上市公司 , 总市值达2.8万亿元 。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试验田 , 科创板率先试点注册制 , 开创了A股历史的诸多先河 。 一年来 , 科创板为A股市场带来了未盈利上市第一股、红筹上市第一股、同股不同权第一股 , 也给其他板块带来了可复制的经验 。 围绕科创板一年来的表现 , 新京报贝壳财经邀请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达晨财智董事总经理温华生进行讨论 。
一年扩容至140家上市公司 提高制度包容性
2019年7月22日 , 科创板鸣锣开市 , 25家公司上市交易 。 2020年7月22日 , 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40家 , 总市值达2.8万亿元 , 占A股总市值的3.5%;科创板公司合计融资2179亿元 , 占同期A股IPO募资规模的近一半 。
与此同时 , 科创板以更加包容开放的上市制度开创了A股历史的诸多先河 , 迎来了未盈利上市第一股泽璟生物、红筹第一股华润微、同股不同权第一股优刻得等此前无法在A股上市的企业 。
徐高用“整体平稳 , 亮点不少”来评价科创板一年来的表现 。 在一年时间内 , 科创板规模扩张迅速 , 对于高科技企业融资的支持较大 , 注册制在科创板运行一年也比较平稳 , 正在向其他板块铺开 。 他认为 , 科创板在上市制度方面的创新更加适应科创企业的特点 。 过去A股上市较为看重盈利能力 , 对于科创企业来说盈利是一个较高的门槛 , 使得很多企业只能到海外上市 。 科创板的上市制度创新 , 一年来吸引了很多优秀企业上市 , 既使企业能够得到国内资本市场充分的融资支持 , 也使得国内投资者能够参与其中 , 分享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红利 。 “科创板的制度创新打通了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一个非常大的梗阻 , 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 ”
董登新表示 , 除了科创板自身的发展之外 , 科创板还对整体A股市场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 。 首先是注册制改革的推行 , 可提升IPO效率 , 缩短IPO周期 , 降低成本;其次是退市制度改革 , 科创板废除暂停上市、恢复上市和重新上市 , 这使得垃圾股壳资源没有价值 。 另外 , 科创板从制度层面提高了对科创企业的包容性 , 这也意味着投资者未来对科创企业也会更加包容 。 这些都是市场更加成熟的表现 。
温华生表示 , 科创板的示范效应带动了整个市场对科技企业的关注 , 包括资本市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对上市企业投入了很多关注 。 另一方面 , 科创板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带动效应 , 资本市场是培育创新中的重要一环 , 科创板带动一些有科技土壤的地区继续吸引优质的创业人才和资源 , 形成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 , 例如上海就借助科创板带动了很多科技企业的发展 。
吸引更多巨无霸、独角兽企业加入 未来将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
今年以来科创板展现出新变化 , 吸引了诸多巨无霸和独角兽公司 , 例如国内芯片制造巨头中芯国际7月16日登陆科创板 , “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7月20日上市 , 金融科技独角兽蚂蚁集团也宣布启动科创板上市计划 。 截至7月22日收盘 , 科创板有金山办公、中芯国际、寒武纪、中微公司、沪硅产业、澜起科技6家公司市值超千亿元 。
温华生认为 , 这意味着 , 科创板对于优质科创企业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 市场正在形成金字塔结构 , 大、中、小型企业共同生长 , 从百亿市值的公司到千亿市值的公司 , 就是金字塔结构的形成过程 。
徐高认为 , 即使在全球范围内来看 , 科创板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吸引力都非常强 , 因为中国资本市场“不缺钱” 。 以中芯国际为例 , 去年5月中芯国际在美股退市时总市值不到500亿港元 , 科创板上市首日总市值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 , A股估值较高 , 也就是说企业能以相对较小的股权获得较大的融资 , 融资成本比其他市场低 , 这会增加对企业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