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准时播|父母却沾沾自喜以为孩子是高情商...,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

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川妈
几天前 , 朋友带着孩子来家里看二宝 。 一进门 , 朋友家的娃就看到了小川放在地上的乐高 , 想先玩一会 。
但朋友却阻止了他:“我们要先看妹妹 , 这次就是来看阿姨家的小妹妹的 , 对不对 , 乐高什么时候玩都可以 。 ”
听到妈妈这么说 , 小男孩的眼神很明显地黯淡了下来 。
盘点准时播|父母却沾沾自喜以为孩子是高情商...,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
文章图片
我看到后跟朋友说:“没关系 , 让他先玩会儿” 。
但朋友坚持让孩子去看看二宝 , 还要让孩子把礼物亲自送给妹妹 。 小男孩虽然不乐意 , 但为了让妈妈开心 , 还是照做了 。
后来 , 直到离开 , 他都没再碰乐高 , 就算小川邀请他也没玩 , 反倒是按着妈妈说的 , 安静地陪着二宝玩 。
盘点准时播|父母却沾沾自喜以为孩子是高情商...,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
文章图片
朋友带着娃离开后 , 我忽然很感慨 。
之前就听很多朋友夸这个孩子 , 说他小小年纪情商特别高 , 很听话、特懂事 , 跟妈妈出门 , 从来不像其他孩子一样跑来跑去、吵闹不止 , 总是很乖巧地待在旁边 。
盘点准时播|父母却沾沾自喜以为孩子是高情商...,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
文章图片
但经过这次的事情 , 我倒觉得大家似乎对高情商的理解有些偏差 。 很多时候 , 大家认为孩子情商高 , 其实是“被迫懂事” , 是缺爱的表现 。
记得曾经有一个话题很火 , 叫作“心疼那个懂事的孩子” 。
我一直觉得 , 孩子明理懂事 , 这件事本身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 也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 , 并非坏事 。
但它的成立有一个必要的前提 , 那就是一切出于孩子自愿 , 而非自保、讨好或者恐惧 。
就像一个遇事就退让的孩子 , 可能是出自真心的宽容大度 , 也可能是为了讨好身边人、害怕起冲突而做出的妥协和退让 。
所以 , 孩子是懂事、情商高 , 还是缺爱 , 就看他在做决定时 , 是不是以自己为主导 , 有没有加入自我意愿 。
错把“缺爱”当“高情商”
约翰·弗瑞尔曾在《小大人症候群》书中提到这样一群孩子:
渴望爱却很少得到;
总是体谅他人 , 却不善待自己;
在内心筑起高墙 , 几乎不袒露真实的情绪 。
他们就是缺爱的“小大人” 。
盘点准时播|父母却沾沾自喜以为孩子是高情商...,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
文章图片
很多父母会把孩子的“缺爱、讨好 , ”当作“情商高” , 那是因为我们混淆了察言观色与同理心的区别和界限 。
同理心:是主动换位思考 , 用他人的视角去感受情绪、思考问题 , 给出一个周全的回应;
察言观色:是一种被动迎合 , 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看别人的脸色和心情 , 永远在讨好别人 。
然而 , 对孩子来说 , 尤其是9岁之前的孩子 , 时时做到“同理心”、去体察他人的情绪 , 是很困难的 。
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曾通过著名的“三山试验” , 提出了孩子的“自我中心”理论 。
到了8、9岁 , 孩子才开始可以指认出对面娃娃所能看到的三座大山的场景图 , 在此之前 , 他们都只会选择自己看到的三座大山的样子 。 ▼
盘点准时播|父母却沾沾自喜以为孩子是高情商...,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
文章图片
他认为 , 孩子在8岁前 , 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和出发点来思考、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的 , 只有到了9岁之后 , 才逐渐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
这个观点 , 从脑科学角度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 我之前就不止一次跟大家提过上下层脑的概念 。
人的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系统 , 位于较低的部分从脖子的上端到鼻梁的位置;上层大脑则由大脑皮层及其各个部分构成 , 尤其是额头后面的那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