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领袖,朱元璋为集中皇权不得不将其除掉( 二 )


李善长
胡惟庸听得风声 , 连忙告诉李善长说:“杨宪为相 , 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 。 ”这件事关系到整个淮西集团的切身利益 , 是个你死我活的斗争 , 他们便团结一致 , 合力倾陷 , 杨宪终于被杀 。 凌说、高见贤、夏煜也先后被处死刑 。 同样 , 杨宪对不是他自己系统的人也是用尽一切方法排挤的 , 例如曾经做过方国珍幕府都事判上虞的宁海人詹鼎 , 为人有才学 , 做官有好名声 , 到南京上万言书 , 朱元璋看了很中意 , 要给官做 。 杨宪却忌他的才华 , 极力阻止 。 到杨宪死了 , 才做了一个小官 。
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倾轧 , 杨宪等人对淮西集团的倾轧 , 对不是自己系统中人的排挤 , 从乡土观念出发演成的政治斗争 , 是洪武初期政治上的一个特征 。
但是随着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党争的 , 以淮人集团的胜利告终 , 皇权和淮西集团为代表的相权的斗争 , 成为朱元璋唯一的选择 。
李善长死于淮西集团与皇权的斗争胡惟庸是朱元璋在和州时的帅府奏差 , 淮西官僚集团的重要人物 。 由于李善长的极力推荐 , 洪武三年(1370年)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 , 洪武六年(1373年)升右丞相进左丞相 。 深得朱元璋信任 , 权势日盛 。 仗着是淮西人 , 又有李善长等元老重臣的支持 , 便一意专行 , 朝廷上生死人命和升降官员等大事 , 有时径自处理 , 不向朱元璋报告 。 内外诸衙门的报告有对自己不利的也就扣压下来 。 各地想做官升官的 , 功臣、军人失意的都奔走在他的门下 , 送金帛、名马、玩好不计其数 。 做了七年宰相 , 门下故旧僚友结成了牢固的小集团 。
中书省综掌全国大政 , 丞相对一切庶务有权专决 , 统率百官 , 只对皇帝负责 。 在胡惟庸以前 , 丞相李善长小心谨慎 , 徐达经常统兵在外 , 和朱元璋的冲突还不十分明显 。 接着是高邮人汪广洋 , 文人爱喝酒 , 庸庸碌碌没主张 , 不大敢管事 , 也被淮西集团排挤得罪被杀 。
朱元璋
胡惟庸在中书省最久 , 权最重 , 已经使朱元璋觉得大权旁落 , 很不高兴 , 特别是得罪被谴责的功臣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都和惟庸密相往来 , 军事贵族和朝廷政治首脑结合在一起 , 和朱元璋的冲突便更加严重了 。
朱元璋直接统率军队和检校 , 决心消灭这一心腹之患 。 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擅权枉法的罪状杀了胡惟庸 , 趁此机会取消了中书省 , 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 并立下法度以后不许再设丞相这一官职 。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下令:“自古三公论道 , 六卿分职 。 自秦始置丞相 , 不旋踵而亡 。 汉、唐、宋因之 , 虽有贤相 , 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 专权乱政 。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 不敢相压 , 事皆朝廷总之 , 所以稳当 。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 , 文武群臣即时劾奏 , 处以重刑 。 ”
这里所说的朝廷就是他自己 , 和过去的朝廷有本质上的区别 。 从罢相以后 , 府、部、院、司分理庶务 , 目的是把权力分散 , “不敢相压” , “事皆朝廷总之” , 一切大权都由皇帝个人掌操 , “所以稳当” , 再也不怕大权旁落了 。
从中书省综掌政权一变而为由皇帝亲自管理庶政 , 封建专制的政权从此更加集中 , 集中于一人之手 , 皇帝便成为综揽一切政事的独裁者了 。
从胡惟庸被杀以后 , 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方便武器 , 凡是心怀怨望的 , 行动跋扈的 , 对皇家统治有危险性的文武官员、大族地主 , 都陆续被罗织为胡党罪犯 , 处死抄家 。
胡惟庸的罪状也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发展 , 随时扩大 。 最初增加的罪状是私通日本接着又是私通蒙古 , 日本和蒙古是当时两大敌人 , 通敌当然是谋反了 。 后来又发展为串通李善长谋反 , 把淮西集团的主要力量完全摧毁 。 最后是蓝玉案 , 则连淮西集团中的军事贵族也大部分消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