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孤与小明|要么孤独,叔本华:要么庸俗( 三 )


思孤与小明|要么孤独,叔本华:要么庸俗
文章图片
人们只有在凑到一块、联合起来的时候 , 才能有所作为 。 这种情形与把俄罗斯兽角乐器集合起来才能演奏出音乐是一样的道理 。 但是 , 一个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 , 却可以跟一个能单独演奏音乐的乐手相比;或者 , 我们可以把他比喻为一架钢琴 。 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 。 同样 , 这样一个人就是一个微型世界 。 其他人需要得到相互补充 , 但这种人的单个的头脑意识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统一体 。 就像钢琴一样 , 他并不是一个交响乐队中的一分子 , 他更适合独自一人演奏 。 如果他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 , 那他就只能作为得到别的乐器伴奏的主音 , 就像乐队中的钢琴一样 。 或者 , 他就像钢琴那样定下声乐的调子 。
那些喜爱社会交往的人尽可以从我的这一比喻里面得出一条规律:交往人群所欠缺的质量只能在某种程度上通过人群的数量得到弥补 。 有一个有思想头脑的同伴就足够了 。 但如果除了平庸之辈就再难寻觅他人 , 那么 , 把这些人凑足一定的数量倒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 因为通过这些人的各自差异和相互补充——沿用兽角乐器的比喻——我们还是会有所收获的 。 但愿上天赐予我们耐心吧!同样 , 由于人们内心的贫乏和空虚 , 当那些更加优秀的人们为了某些高贵的理想目标而组成一个团体时 , 最后几乎无一例外都遭遇这样的结果:在那庞大的人群当中——他们就像覆盖一切、无孔不钻的细菌 , 随时准备着抓住任何能够驱赶无聊的机会——总有那么一些人混进或者强行闯进这一团体 。 用不了多长时间 , 这个团体要么遭到了破坏 , 要么就被篡改了本来面目 , 与组成这一团体的初衷背道而驰 。
思孤与小明|要么孤独,叔本华:要么庸俗
文章图片
除此之外 , 人的群居生活可被视为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精神取暖, , 这类似于人们在寒冷的天气拥挤在一起以身体取暖 。 不过 , 自身具有非凡的思想热力的人是不需要与别人拥挤在一块的 。 在《附录和补遗》的第二卷最后一章里,读者会读到我写的一则表达这层意思的寓言 。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 。 这一句话 , “他不喜好与人交往” , 就几乎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了 。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 , 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 , 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 。 第二点弥足珍贵 , 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 , 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 热衷于与人交往其实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倾向 , 因为我们与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道德欠缺、智力呆滞或者反常 。 不喜交际其实就是不稀罕这些人 。
一个人如果自身具备足够的内涵 , 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 , 那确实是一大幸事;因为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与人交往 , 我们平静的心境——它对我们的幸福的重要性仅次于健康——会随时因为与人交往而受到破坏 。 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 , 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 。 犬儒学派哲学家放弃所拥有的财产、物品 , 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享受心境平和所带来的喜悦 。 谁要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放弃与人交往 , 那他也就做出了一个最明智的选择 。
柏那登·德·圣比埃的话一语中的 , 并且说得很美妙:“节制与人交往会使我们心灵平静 。 ”因此 , 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 , 并且喜欢独处 , 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 。 当然 ,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这样做 。 正如人们从一开始就受到匮乏的驱赶而聚集在一起 , 一旦解决了匮乏 , 无聊同样会把人们驱赶到一块 。 如果没有受到匮乏和无聊的驱赶 , 人们或许就会孤身独处 , 虽然其中的原因只是每个人都自认为很重要 , 甚至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 而独自生活恰好适合如此评价自己的人;因为生活在拥挤、繁杂的世人当中 , 就会变得步履艰难 , 左右掣肘 , 心目中自己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就会被大打折扣 。 在这种意义上说 , 独处甚至是一种自然的、适合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它使每一个人都像亚当那样重新享受原初的、与自己本性相符的幸福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