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文史有声|辟谣!宋代官帽不是为防止“交头接耳”( 三 )


这些说法里 , 有的说五代帝王喜朝天幞头 , 有的习用展脚幞头 。 从考古资料看 , 确实五代也有大量朝天幞头的实例 , 而且宋制中也提到“君臣通服平脚 , 乘舆或服上曲焉” , 乘舆即皇帝 , 皇帝也可以戴上曲的幞头 。
林林总总 , 不管什么说法 , 至少也还可以说明一点 , 在宋人眼中 , 展脚幞头:
在功能上 , 也不是专门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特别设计的 。
三、仅仅是外露装饰的夸大化审美
其实 , 这仅仅是一种外露装饰的夸张装饰化倾向而已 。
在流行史研究里 ,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情况 , 当一个本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结构 , 因为露在外被人们加以夸张装饰 。 当夸张的趋势一旦开始 , 就一发不可收拾发展到极端 , 甚至脱离了原始的结构功能 , 变成后人无法理解的样子 。 当发展得太夸张影响了实际生活使用以后 , 又会逐渐消失 。
从实际结构功能发展为彰显装饰 , 在服饰发展史中其实很常见 。 类似的例子很多 , 比如清末民初旗人女性头顶尺高的“旗头” , 缅甸一些妇女脖子上多到像长颈鹿一样的项圈 , 还有欧洲中世纪长度超过两尺的鞋尖 , 其实也并没有实际功能或者脱离了本来的实际功能 , 都属于装饰逐渐夸张化并以其为美的情况 。
后人看起来不可思议 , 为解释这种情况 , 往往就会附会为某位名人的特别故事 , 百姓喜闻乐见而传播 , 甚至不同版本附会的人物往往还不一样 。
笑文史有声|辟谣!宋代官帽不是为防止“交头接耳”
文章图片
宋代冠帽两边长长的耳朵 , 其实也是本来起到打结作用的幞头角 , 在数百年来长期演变中 , 逐渐硬挺化、威仪化 , 发展形成的一种夸张装饰 。 当伸长的平角幞头在晚唐五代流行以后 , 宋代继承并发展成为上下通用的首服 。
被五代、辽、宋、金 , 各阶层、各民族、各时代广泛接受和使用 。 当长到极致时 , 客观上也起到了庄重端正的效果 。 有的笔记故事里就提到 , 官员因为戴展角幞头习惯了 , 行走动作不同而被认出来 。
到了元明时代 , 就变成官员公服专用的一种帽子而不被日常使用 。 又因为太过不方便而在明代越用越少 , 逐渐消失 。
笑文史有声|辟谣!宋代官帽不是为防止“交头接耳”
文章图片
▲孔府旧藏的明代展脚幞头
笑文史有声|辟谣!宋代官帽不是为防止“交头接耳”
文章图片
▲头戴展角幞头的明代官员公服像
四、传说的源头
至于防止交头接耳这种说法 , 其实最早出自元初人所写的《席上腐谈》:“宋又横两脚 , 以铁线张之 , 庶免朝见之时偶语 。 ”认为平横的两脚起到避免朝见时“偶语”的功能 。
这个说法其实是后人的结果论 , 从长脚存在造成的实际效果而想当然地推测它的设计初衷 , 《席上腐谈》被古人评为“词意多肤浅无稽” , 说法“多附会穿凿不足据” , 由此也可见一斑 。 元代时 , 展脚幞头已经不再在日常使用 , 所以出现这种推测也正常 。
至于附会到赵匡胤身上 , 就是更加晚近的编造演绎 , 不可当真了 。
笑文史有声|辟谣!宋代官帽不是为防止“交头接耳”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