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啥没有人愿意去继承
因为毕设的原因刚刚拍完一个关于非遗的纪录片深有感触。
【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啥没有人愿意去继承】 老爷子做鲁班枕,俗称瞎掰。今年69岁,没有传承人。收过徒弟,徒弟也能独立完成作品,但是没人愿意传承。国家给他们的补贴不多,支撑他做下去的只有对这份东西的热爱。
跟了半年,记忆最深的,有两句话。
“我去找人家,告诉他们,我这个东西叫鲁班枕,也叫瞎掰,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要保护,要传承。人家说什么?人家说这是瞎掰?我看你在瞎掰吧!”
“从前鲁班枕什么都不是,我在做。现在鲁班枕申遗了,哪怕没钱,没人,我也绝不可能让它失传。”
这半年,我只要休息就去老爷子那待着。他忙着建造传承基地。北方冬天特别冷,他今年快七十岁了。因为鲁班枕是代表木工手艺的一个东西,所以他想做基地那必须都要配套,免得懂行的人看了笑话。所有的建筑,包括亭子,走廊,全是木头做的,没有一根钉子,完全用的榫卯。我有时早上八点去,他就已经在三米多高的亭子顶上做工了。中午下来吃顿饭,不睡觉,休息一会又要上去。晚上天快黑我才走,他还在干。
大部分时间,只有他一个人在做。
有次跟他老伴儿聊天,奶奶跟我说,他舍不得睡觉,掌灯了还在干活儿呢。实在太晚了他就在屋里画图纸,晚上十二点才睡呢。
我知道,69岁了,哪还有那么多时间能让他爬上爬下的做这些,趁着身体还能折腾想赶紧把这心愿了了。每次看他爬树我都使劲盯着,小树又脆又细,生怕这一脚踩空了。
老爷子不爱说话,只有跟我说起那些木头才会滔滔不绝。每次说起对传承基地的种种设想,好像眼里都在放着光。他想等以后建成了,让孩子们来这参观,告诉他们这是木工,这是鲁班枕,这是古人的智慧。他想在这个地方做成展厅,那个地方划出来做授课室,还有那里放一个投影仪播点关于鲁班枕的小片。甚至他都想好了,小孩子用刀太危险,木头又硬。授课的时候就用萝卜来充当木头,又好切又容易懂。
我怎么忍心问他,万一失败了呢?万一做完了基地又没人来呢?说实话,要不是做毕设,我根本就不知道这叫鲁班枕的东西。哪怕这唯一的位传承人的工作室距离我家开车都不过十几分钟。
有些非遗项目的确是没有市场的,除了没钱赚还有一方面是制作工艺,鲁班枕是属于木工一类,现在很难有人沉下心去练三年的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也做不了。老爷子有想过改变制作手法,加入更多机械化的部分,降低制作难度。说起来也是难受,工作室里好多东西都是他从废品回收淘换回来自己改装的。他说我一个月几百块的退休金,够我吃碗面就得,我就敢玩,人家还得养家糊口,我不能让他们跟我这么玩啊。
像这种不能批量生产,受众小,要求传承人技术高的非遗项目真的很难找到传承人。
拍摄之前我找了老爷子很多资料,有一个视频是把他和另一个小伙子放在一集讲的。因为那个小伙子是做木头益智小玩具,和榫卯有点关系。片子里讲短短几年他就靠这个在北京买了一套房。我可不服气了,老爷爷真的是个很有趣也很有才的人,他那些东西老爷子也会做。老爷子橱窗里放着好多好多他自己做的小玩具。真的很厉害。
尽管他也经常外出拍摄节目,出书,推广。但是作为鲁班枕唯一的市级传承人,甚至在他们村里知道鲁班枕的人都不多。不会营销自己的作品,可能也是非遗失传的一部分原因。
说了太多可能有些跑题了。每次跟纪录片都有一大堆感慨。
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东西注定就是要失传的吧。
毕业两年了。每年过年都去老爷子那待会。连廊的亭子上瓦了,八角亭被老爷子的友人题了字,很漂亮。其他的还是我拍摄时候的样子,工作室还是乱七八糟,到处都浮着一层木屑,院里的大鹅还是很凶,那两条狗倒是胖了不少。基地还没建成。
■网友的回复
谢邀:现在确实经常能看到很多传统工艺在消失,没有人继承,听着挺惋惜的,但是也是时代背景下,不得不发生的事情!传统工艺也有很多种,有传统节日,手工艺,文化方面。
先说民宿曲艺类,比方说各地戏剧,一些地方舞龙舞狮,特色祭祀活动,这些由于处于一个信息爆炸,城市化加速的时代,娱乐活动越来越多,电脑游戏,音乐节,话剧各种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单纯的慢节奏戏剧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一代的眼光,加上建国后的种种因素的影响,除了一些流传范围比较广的,类似京剧,越剧这样的,以后恐怕看不到这种传统曲艺文化了!
另外一种便是大规模工业化的产品的影响,类似蔑匠,编框这样南方地区常用的工具,在塑料制品的影响下,现在基本上已经看不到有人在做了,无论从损耗,到花费,到方便程度,塑料制品都比竹编的篮子好,慢慢没有人做是迟早的事情。类似还有修钢笔,磨剪刀菜刀,铜匠,补锅匠,纳鞋,打铁匠,锡匠等等,都是有更便宜更好的替代品后,慢慢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
现在很多变成创意的手工艺品,主要是做高端,创意市场,像这样的,还能继续流传下去!
还有一种是像我手工造纸这样的,不是说不能糊口养家,相反收入其实还行,但是工作太辛苦,活也不轻松,人们不愿意做!
做纸的,冬天双手要水里泡12个小时,刚学的时候双手经常是开裂的,晒纸的,夏天外面40度,烘烤车间里温度差不多,和蒸桑拿一样,太辛苦,确实做的人越来越少!
■网友的回复
因为市场小。
■网友的回复
哎!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6291797281771520
■网友的回复
我日常生活中的非遗值得继承
匠心淬炼——厨刀上的中国制造 提起日用刀具的传统品牌,也许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
不过在1964年的全国产品质量大评比中,不服输的湖南人却把捞刀河的“刀”做到了天下第一。 那时做工精细、锋利耐用的手工制作刀具——捞刀河,也曾是畅销国内外的轻奢爆款。 在人月均收入20元的年代,一把捞刀河要价2元却还是供不应求。
不止在国内市场备受追捧,还销往东南亚大量创汇。乃至“一刀难求”。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外技术的创新,进口商品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日本制造的产品总是更受普通消费者的青睐,包括在承载着中国人家庭烟火气的厨房里,很多国产厨具也被进口产品替代,再加上机械化钢片大规模占领市场,导致以手工技艺为核心的长沙捞刀河刀具慢慢失去往日的光华。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项曾经首屈一指的传世绝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濒临失传。一盏明亮灯,一隅打刀地,仍有最后几位花甲之年的打刀人,霸蛮地坚守着对于传统刀剪技艺的热爱。 为复兴捞刀河昔日天下第一刀的荣光,中匠团队寻东亚顶级钢材,集传统技艺精髓,革新材料,优化工序,破而后立,2018年末,曾经的“天下第一刀”,捞刀河刀终于以“湘极·捞刀河精作”的姿态复出江湖,材料彻底革新,工艺严苛优化。
湘极·捞刀河精作大马士版厚度达到3.5mm,而且是全球首款宽幅应用大马士革钢的中式厨刀,在强度、锋利度、防锈性能上,都是捞刀河传统菜刀的一次脱胎换骨。新版本的捞刀河融合匠人40年经验,用数据精控淬火温度,1049°下历时12小时;手工开刃一把刀最长要用26小时,直至刀口在放大镜下放大数万倍能看到绒毛状小锯口才算圆满。 湘极·捞刀河精作,舒适好用,锋利不用磨,足以传家,最主要的是它的回归是一代匠人的心血,是工匠精神的传承,是大国工匠的态度。我们更应该选择去继承这些非遗。
- 为啥有些人会觉得汽油好闻而有些人不会呢?
- 为啥有些在别人眼里已经很漂亮的人会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
- 怎样看待有些养宠物的网友逼着别的养宠物的人给自己的宠物做绝育手术
- 有些疫苗的禁忌症中注明了心脏病不宜接种,比如流脑疫苗,请问机理是啥
- 有些人为何在外很少发脾气,在家却经常发脾气,有些人却相反
- 为啥有些人以激怒别人为乐
- 你见过最理智甚至到令人感到冷血的行为是啥
- 咋样才能成为一个不尴尬,不钻牛角尖,不事儿逼,看得开的人?
- 为啥有些家里有人做官或者经商的小孩可以很自然的做到心里鄙视别人也表现的很尊重别人并让别人舒服
- 为啥有些朋友借钱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