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情” 数学学情分析

数学学习情境分析(三种情绪)
有人认为情感教学是类似于语言和写作的范畴 。这表现在,比如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不仅需要分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绪,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还需要通过学习来激发学生自己的情绪 。而数学教学则没有那么外显,就是看起来更注重技能的培养 。那么,教学目标中是否没有数学情感目标呢?培养综合数学素养不需要情感投入吗?答案不言而喻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好这三种情绪也是学科的必然要求 。
一,“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所处的位置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备课阶段考虑的是“怎么教”,而不是“教什么” 。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认为自己要教的东西是明确具体的,另一方面是认为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对教学更直接 。事实上,关于“教什么”的定义有很多争议 。那么,如何定义这个内涵和外延呢?不可否认,教学应该教学生还没有掌握的东西,也就是教学内容要指向学生的需求,而不是完全依赖课本或者数学老师的经验 。基于此,需要全面掌握学习情况,知道学生站在哪里,而不是想当然的猜测 。因为只有真正知道了学生的立场之后,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符合教学实际 。比如我们在学习“年、月、日”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种“学习情境”分析的重要性 。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历书的内容,找到并区分大小月份 。同时,他们可以根据二月的天数来学习平年和闰年 。最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可以用“陌生又熟悉”来形容 。熟悉是因为日期、历书等概念在生活中一直存在,陌生是对具体日期的感知 。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选取了1名资优生、1名中等生和1名差生,采用一对一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对自己生日、国定假日、大小月份天数的认知 。结果发现,学生对这些在我们心目中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概念模棱两可 。那么,针对这样的“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既要认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明确学生头脑中的“空白” 。
二,善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活的数学应该具有语言表达的生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数学情感的培养 。那么在这样的考虑下,就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体验,让他们更倾向于建立自我认知,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良好的情境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小学各科,而数学作为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情境的设置无疑可以使相应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一个框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比如在学习“从前到后,从左到右观察物体”的内容时,就可以看到善用“情境”教学法的好处 。
对于大二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能够清晰地区分前后左右所指的内容,但是隐含的“相对”思维需要在课前准备部分明确,即学生头脑中要有“相对”的准备,就像之前或之后,是相对所指的前后,同理,左右依旧 。在学生头脑中做出这样的建构后,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观察学校门口的图片,并询问哪一张是在学校门口拍的,哪一张是在学校内部拍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同一个学校门口看到不同的场景?”然后介绍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物体不同形状的思维 。选择这种熟悉的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
三,基于情感目标的课堂“移情”“移情”的实现可以说是课堂教学高级形式的体现 。在三维目标的设置中,教学情感目标无疑更有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从情感目标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更多地指向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那么,课堂上“共情”的提高,就会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问题就会变成学生的生活问题 。基于这种课堂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塑造其个人数学素养的体现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感同身受” 。比如在学习可能性的内容和可能性的大小时,可以看到基于情感目标的课堂“共情”是如何体现的 。
可能性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一个概率的问题 。但面对四年级学生,更直观的教学更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概率计算 有多先进、多科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思考实验结果,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逐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基于这种情感目标,这堂数学课在游戏教学上倾向于“房友友资源网” 。于是,组织这个“游戏”,让学生在研究中获得乐趣,就是课堂上“共情”最直观、最醒目的证明 。
总而言之,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需要这“三种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设置好教学情境,从而致力于实现数学教学的课堂“移情” 。
【三种情” 数学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