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乾隆问布政使贪了多少银子?官员回答:具体数字已经记不住了!

乾隆四十六年 , 出现了大清立国后最大的一起集体贪污案件 , 甘肃一省上至布政使下至州县 , 共有190多名官员卷入此案 。 而此案中被抄家官员的数量也创下了清代最高纪录 。
【历史故事】乾隆问布政使贪了多少银子?官员回答:具体数字已经记不住了!
文章图片
熟悉清史的读者一看就明白 , 此即乾隆晚期著名的“甘肃捐监冒赈案” 。 所谓的“捐监” , 是指通过捐纳获得国子监监生资格 , 有了监生这个身份 , 就有机会进入官场 。
甘肃一省官员是如何运作捐监为己谋利的?
甘肃地处西北边陲 , 土地贫瘠 , 是大清最穷的省份 。 按照《清史稿》的记载 , 甘肃的经济每年入不敷出 , 都需要临近的省份接济 。 如果要是遇到灾荒年份 , 官方的粮食仓储不足以赈济 , 户部拨款拨粮又远水解不了近渴 , 因此向来有捐监之法 。
乾隆三十九年 , 陕甘总督勒尔谨奏请朝廷恢复捐监旧例 。 具体的事务则由刚从浙江调任过来的甘肃布政使王亶望(甘肃不设巡抚布政使为最高民政长官)负责 , 王亶望则主要与兰州知府蒋全迪商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
【历史故事】乾隆问布政使贪了多少银子?官员回答:具体数字已经记不住了!
文章图片
按照定例 , 捐监不是地方富民直接拿银子去买功名 , 而是以“本色粮米”的方式 , 具体是每名捐粮四十石 , 这个制度从康熙朝就沿袭下来 , 一直没有变动 。 这是因为以现银捐监会产生很多弊端 , 地方官员会有很多渔利空间 。
乾隆三十九年 , 甘肃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 王亶望上奏朝廷说甘肃这个地方能拿出现粮的不多 , 请求将粮食“折色”成现银 , 然后由官府派人集体买粮入仓 。 看来王亶望自从这一天开始 , 就已经动了歪心思 。
按当时市价 , 一石粮约折一两银 , 所以每名应捐40两 。 不过 ,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 40两银子根本买不到一个监生 , 布政司衙门还规定要交额外的“公仓费”7两 , 不久又层层加码 , 实际的价格则上升至每名55两 。
朝廷标价是40两 , 实收是55两 , 其中7两用作公费 , 剩余的8两则全部落入官员的口袋 。 仅乾隆四十五年 , 甘肃收捐监生共有32760名 , 这样就多出了26万余两的浮收金额 。
【历史故事】乾隆问布政使贪了多少银子?官员回答:具体数字已经记不住了!
文章图片
一年多收26万余两 , 这个数字说高也不高 , 摊到全省官员头上也没有几个银子 。 所以王亶望又想出了两个办法 。
一是向户部要钱修建粮仓 。 前面说了 , 捐监由以前的现粮改为了现银 , 那么官府收到这笔银子后 , 就要统一采办粮食 , 如此方能赈济灾民 。 用官方的话说 , 就叫作“买谷还仓” 。
既然要大批量买谷 , 那么官府原有的仓库就不够了 , 所以就要修建大量的官仓 , 修建粮仓就要花钱 , 那么户部就要拨款 。 以凉州府永昌县为例 , 一下子就添加了粮仓70间 , 张掖县则一口气添了280间 。
当地官府请求拨款修建粮仓 , 这是朝廷最喜闻乐见的 。 据户部的后来的统计 , 数年间 , 甘肃省花在添加粮仓上的钱就多达17万余两 。
粮仓是修好了 , 可王亶望及通省官员却玩起了空城计 。 这些粮仓中仅有极少数贮有粮食 , 大部分都是空的 。 显然 , 所谓的官府统一买粮是句空话 , 大部分的捐监所得的银子被王亶望分给了一众官员 。
【历史故事】乾隆问布政使贪了多少银子?官员回答:具体数字已经记不住了!
文章图片
二是捏保灾情 。 捏保灾情就包括以轻报重 , 以少报多 , 甚至还有以无报有 。 按常理 , 地方实行捐监 , 应该是以灾情来决定具体数目的 , 比如需要多少赈灾银子就制定多少捐监的数量 。
王亶望的办法不是这样的 , 他把各道府州县的一把手集中到布政使衙门 , 大家开个会先把捐监的数字定下来 , 然后根据这个数字再来人为地确定受灾情况 。 这就很明显了 , 王亶望上报给朝廷的受灾情况基本都是夸大的 , 而且夸大得很离谱 。
乾隆觉得这事儿有点邪门
甘肃自乾隆三十九年一直到四十六年 , 这七年间甘肃每年都报旱灾 , 更诡异的是 , 甘肃是个穷地方 , 每年都有两万多人踊跃认捐 , 而且赴捐的人还逐年上涨 。 这个情况就引起了乾隆帝的高度警觉 。
【历史故事】乾隆问布政使贪了多少银子?官员回答:具体数字已经记不住了!
文章图片
他在召见军队大臣就甘肃捐监一事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甘省人民艰窘者多 , 安得有两万人捐监?若系外地商民就彼报捐 , 则京城现有捐监之例 , 众人何以舍近而求远?是本地民人尚且不敷 , 安得有如许余粮供人采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