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邹鹏|上甘岭战役让世界从新认识中国军队的“分水岭”( 二 )


我不是邹鹏|上甘岭战役让世界从新认识中国军队的“分水岭”
文章图片
“坚不坚一丈三” , 说的便是志愿军防炮掩体上盖的最低要求 , 也就是说 , 志愿军主坑道的积土在4米以上 , 仅有3.7平方公里的表面阵地上 , 美军的炮击倾泻而下 , 却没能摧毁志愿军的坑道 。
我不是邹鹏|上甘岭战役让世界从新认识中国军队的“分水岭”
文章图片
14日当晚,志愿军第45师以4个连的兵力 , 对立足未稳的敌军进行反击,激战3小时,恢复了表面阵地 。 战场上空 , 硝烟缭绕 。 随手抓一把沙土 , 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 , 为了与后方取得联系 , 报告阵地情况 , 135团一连13次试图用步谈机与营部取得联系 , 但是每当步谈机天线伸出坑道 , 立刻就被横飞的弹片打断了 。 至10月20日,与经过7昼夜与联合国军拉锯式的反复争夺 , 志愿军第45师伤亡3000多人 , 歼敌7000多人 。
我不是邹鹏|上甘岭战役让世界从新认识中国军队的“分水岭”
文章图片
10月30日 , 南朝鲜军再次攻占了537.7北山 , 在上甘岭战斗最紧张、最艰苦的时刻参战的时刻 , 志愿军第12军31师和炮兵第2师4个连正式参加作战 。 12军作为二野劲旅 , 战功赫赫 , 参加反击作战后 , 与15军反击部队共同击退了南朝鲜军4个多团连续5天的疯狂反扑 。 在表面工事完全被破坏的情况下 , 他们以山缝、石坎、弹坑为工事 , 以敌尸为掩护 , 采取小组坚守 , 边打边修工事 , 边打边补兵员、弹药 , 结合小群反冲击等战术手段 , 以伤亡2500余人的代价 , 杀伤敌6000余人 , 巩固了597.9高地全部防御阵地 。
我不是邹鹏|上甘岭战役让世界从新认识中国军队的“分水岭”
文章图片
“联合国军”不但没有扭转被动局面,而且作战的时间、投入的部队和人员的伤亡都大大超出“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和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原来的估计 , 美军被迫宣布:“联军在三角形山是打败了 。 ”克拉克回忆说:“最初只是一个限制目标的攻击 , 后来竟成为联军一个最猛烈的战争--一个冷酷的、保存面子的狠命攻击 。 ”他哀叹道:“事实上 , 它已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不得民心的战争 , 而使共和党候选人艾森豪威尔对大众允诺 , 假使他当选总统 , 他将亲临朝鲜来想法结束它 。 ”
一场本来是"挽回面子"、"扭转局势"的战斗 , 竟打成损失惨重、在美国国内及其盟友中大失脸面的战役 , 除了在美国及其盟国中更加不得人心外 , 没有捞到任何利益 。
问苍茫大地谁是英雄
上甘岭 , 不但是美军的“伤心岭” , 也是美军乃至整个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中国军队的“分水岭” 。
第15军《抗美援朝战争史》这样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 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 , 成为普遍现象 。 ”参战部队中 , 涌现出一大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 , 其中 , 便有黄继光、孙占元、胡修道等耳熟能详的革命先烈……
我不是邹鹏|上甘岭战役让世界从新认识中国军队的“分水岭”
文章图片
1952年10月19日 , 在反击上甘岭597.9高地主峰的战斗中 , 龙世昌所在连队攻向主峰的三号阵地和九号阵地 。 在夺下9号阵地后再扑向3号阵地时 , 遭到敌军地堡内六挺机枪漫无节制的压制 , 此时 , 担任爆破任务的龙世昌手持爆破筒 , 猫腰向敌军地堡攀爬过去 。 眼看就要接近敌地堡时 , 不料敌炮火实施拦阻射击 , 其中一发炮弹打重了右腿 。 他不顾伤痛 , 再次冲上去 , 将拉燃的爆破筒塞进美军地堡 。 不料 , 他刚一松手 , 美军将爆破筒推了出来 , 他拣起冒烟的爆破筒强行塞了进去 , 美军又拼命地向外推 , 里外较劲 。 身负重伤的他毅然用身躯抵住爆破筒 , 直到一声轰响……1953年 , 龙世昌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 , 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