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莉雅|印尼是如何成为穆斯林人口最多国家的?,印尼:远离中东( 二 )


从七世纪中后期开始 , 有无数来自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来到印尼群岛 , 但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并没有在群岛间广泛传播 。 除去此时诸岛上的各国主要以佛教和印度教为主 , 对这些穆斯林商人本身就有所戒备 ,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穆斯林来到这里本意并不是传教和征服 。 他们只是在这里短暂停留 , 随后就会前往中国 , 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也很少 , 毕竟远涉重洋 , 最后的目的还是为了从东西方贸易中赚钱 。
二、香料与桥头堡贸易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游戏 , 而是买卖双方的平衡 。 当时间进入13世纪 , 随着欧洲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 人口的增加 , 无论是贵族当作彰显财富的标志还是平民用做改善生活的调味品 , 欧洲对香料的需求都越来越大 。
与其他两种占重要地位的贸易商品相比 , 瓷器和丝绸在欧洲都有相应的替代品 , 但香料却仅在印度、印尼、缅甸和中国(丁香和豆蔻核仁仅产于印尼)有出产 。 于是香料的价格在欧洲甚至和等重量的黄金同价 , 而这对于商人来说 , 运一船香料到欧洲所得的利润也要远高于其他商品 。
此时虽然阿拉伯帝国已经不复往日强大 , 但控制着中东这一东西方贸易的必经之路的依然是穆斯林 。 在高额的利润的诱惑下 , 许多穆斯林商人放弃前往中国 , 而是前往印尼群岛收买香料 , 并利用印尼群岛本身出产香料且靠近海上贸易必经的马六甲海峡这一区位优势 , 在当地港口建立起贸易据点作为香料的集散地 。
与之前用于等待西南风的居留区不同 , 在诸港口的贸易点中 , 是有在此工作长期定居的穆斯林居住 , 逐渐以港口为中心形成了穆斯林定居点 。 有了定居点之后 , 不仅有穆斯林商人与当地人通婚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伊斯兰教 , 同时也吸引了一些穆斯林传教士前来印尼(主要在西边的苏门答腊岛)传播伊斯兰教信仰 。
在穆斯林商人和传教士的影响之下 , 许多当地的村庄和部落开始改信伊斯兰教 。 很快 , 苏门答腊西北部的一个叫须文答喇-巴塞(后简称巴塞)的村落首领改信伊斯兰教并自立为苏丹 , 建立起印尼第一个穆斯林国家 , 伊斯兰教信仰开始以此为中心向外传播 。
伊斯兰教以巴塞为中心向外传播是一个三管齐下的过程 。 第一 , 新建立的穆斯林国家吸引来了大量穆斯林商人使得这里的商业空前繁荣 , 使人们相信只要改信伊斯兰教都可以像巴塞一样繁华;第二 , 在商人之外巴塞同样吸引来了大批穆斯林学者和传教士开展传教活动;第三 , 巴塞繁荣的商业同样吸引了来自爪哇、苏拉威西等地的当地商人 , 这些商人在此改信伊斯兰教 , 并在回程后传播伊斯兰教 。
但在印尼的其他地区 , 伊斯兰教还只是小众的宗教 , 只有在苏门答腊岛才有较强的影响力 , 而其他地区不断地接收着来自苏门答腊的影响 , 苏门答腊成为了伊斯兰教在印尼传播的名副其实的桥头堡 。
三、多点开花公元1397年 , 极盛时期统治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部分的佛教王国室利佛逝被来自爪哇岛的印度教王国满者伯夷灭亡 , 其王子拜里米苏拉在逃亡五年后于1402年在马来半岛重新立国 , 定国号为马六甲王国 。
拜里米苏拉在逃亡时皈依了伊斯兰教 , 但在立国之时并没有立伊斯兰教为国教 , 但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庭都改信了伊斯兰教 , 因此他的继承者们也都是穆斯林 。
而到了第五代君主穆扎法尔统治下 , 马六甲王国不仅国力日盛 , 控制了周边的航运要道 , 俨然一副“世界商品集散地”的模样 , 同时穆扎法尔还正式立伊斯兰教为国教 , 通过铸造规定古尔邦节和开斋节为法定节日、带领大臣履行宗教功课等方式 , 马六甲完成了自上而下的伊斯兰化 , 而伊斯兰教也从马六甲出发 , 沿着印尼的各个港口快速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