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一流艺术馆与一流艺术品相互成就( 二 )


在浦东美术馆,许多名画和观众之间并没有长距离的安全线阻隔,一些装置艺术品甚至邀请参观者与之互动。但仔细一看,这些名画外罩着一层不易察觉的外框保护,工作人员也会适时提醒。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上海博物馆举行的“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上,国宝大盂鼎、大克鼎没有使用玻璃罩,参观者得以近距离欣赏鼎上的铭文和花纹。
国内艺术馆与不少国外艺术馆相比,客流量明显更大。在浦东美术馆进行“满负荷”运行压力测试当天,采访人员在现场看到展厅入口和重要展品前都摆上了活动式围栏:客流相对较小时,可直接进入;一旦客流超过限定数量,便拉起围栏形成蛇形通道缓慢放行。通道一侧墙上设有艺术家介绍,排队时参观者即可初步了解展览信息。
上海艺术场馆在安全前提下既专业又灵活的工作方式逐渐为国际认可,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上海各美术馆、博物馆得以快速恢复国际文化交流。受疫情影响,浦东美术馆开幕展览与外方的布展对接都是通过线上进行。据浦东美术馆馆长朱亚萍介绍,每晚策展团队通过现场直播和连线的方式完成布展,为每一幅作品拍好照片视频、写好状况报告发给对方。“这是对浦东美术馆,也是对我们上海极大的信任。”
拿出对标国际一流的心气志气
浦东美术馆压力测试期间,一名中年阿姨询问工作人员某项服务时,嘟囔了一句:“卢浮宫就有的啊!”
“以卢浮宫的标准要求浦东美术馆,一方面说明上海的市民是有艺术修养和国际眼界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上海展览场馆更高水平的要求和期待。”经营画廊的策展人傅先生告诉采访人员,业内曾流传一个故事,一名国内年轻艺术家在上海举办个展之后,“回去就有了买房的首付”。“这说明上海市民的确具有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和消费能力,这座城市的艺术氛围和积淀越来越好,作为策展方和文艺场馆,更应该拿出对标国际一流的心气和志气。”
上海文化艺术氛围的积淀,蔡国强是亲历者。1978年,他首次走出福建家乡,到上海观看“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第一次亲眼看到西方艺术家的原作。“上海对年轻的我来说,就是接触国际艺术的真实存在。”蔡国强说,“希望他们能坚持成为中国和世界的一个展示舞台与交流窗口,与世界顶级美术馆对话。”
近年来,上海在国际艺术品交流交易方面频频“出招”。去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同推进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5件曾流落海外的进博会文物展品在上海顺利完成销售、清关、结算的全过程,被境内买家收藏。这项改革试点将历时3年,上海是全国唯一承担此项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的地区。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上海正在对标纽约、巴黎、伦敦和巴塞尔,积极打造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去年10月,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举行。在全球范围疫情阴霾犹在之时,上海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受影响较小,在鼓励依法合规的线上交易的同时,加快吸引海外艺术机构、画廊。仅参展海外画廊数量大幅增长这一点,即可证城市吸引力。
“顶级艺术品纷纷青睐上海,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上海作为文化‘码头’,对海内外优秀文化越来越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名家、名作、名展来到上海‘停靠’。”去年成功举办爱德华·蒙克《呐喊》展的久事美术馆,今年7月底将推出“爱即色彩——马克·夏加尔展”。在美术馆负责人看来,这种有深度、有影响力的
参观者|一流艺术馆与一流艺术品相互成就】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