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探索清王朝社会动荡与国力日衰的原因

在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中 , 清王朝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 , 沉浸于天朝大国的幻想之中 。 但嘉、道之后的吏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国力日衰 , 使清王朝在面对西方外来文明的挑战中 , 已无法秉持以往的“闭关”政策 , 终在以鸦片为先导、继以炮舰为后盾的强大压力下 , 被西方殖民势力攻破大门 , 中国社会也因此进入了另一个新的发展与挑战时期 。
【历史故事】探索清王朝社会动荡与国力日衰的原因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探索清王朝社会动荡与国力日衰的原因】人口增长与人口压力 。 元末连绵十余年的社会动荡与战争 , 造成了户口的严重损耗 。 明初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与社会经济的恢复 , 促动了人口的迅速恢复与增长 。 洪武十四年(1381) , 全国已有一千多万户 , 五千九百多万口 , 基本达到元朝极盛时期的水平 , 标志着明代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全面恢复 。
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尤其是中叶后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 , 使明代的人口也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之中 。 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时 , 全国隶属于“民籍”的实际人口当不下一亿人 。 及至明清之际 , 自然灾害频繁与延续四十余年的动乱 , 使社会经济再度遭到严重破坏 , 耕地的大量荒芜与民众的死亡逃徙 , 再次造成了人口的大量锐减 , 顺治三年(1646)时 , 全国人口降至8800余万人 。
在历经清初数十年的恢复与发展后 , 尤其是“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 , 人口的增长亦再度复苏 , 康熙末年全国人口又再度突破一亿大关 , 恢复至明末的水平 。 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 , 全国人口已达三亿余人 。 到鸦片战争后十年 , 即道光三十年(1850年) , 发展到四亿三千万左右 。
【历史故事】探索清王朝社会动荡与国力日衰的原因
文章图片
人口的过快增长 , 导致了“人地矛盾”的深化与突出 。 早在康熙年间 , 人地矛盾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 如争地械斗、人口流移等 , 就已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注意 。 到了乾隆时代 , 人口过剩的压力已经明显地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 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
人口增加对土地的压力 , 以及土地高度集中 , 导致地价、粮价的不断上涨以及高额地租剥削的盛行 。 由于人口增长远远超过耕地的增长 , 作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的价值自然就凸显出来 。 苏南地区在顺治初年 , 良田每亩价格仅二三两 , 康熙年间才升至四五两 , 乾隆中叶也不过七八两 , 然于嘉庆末年竟长至五十多两 , 与乾隆中叶相比 , 涨至10倍 。 在地价飞涨的同时 , 米价、布价也在几十年间以数倍的速度增长 。 江南地区 , 雍正时期 , 每升米不过六、七文 , 每丈布不过三、四十文 。 然到了乾隆末年及嘉庆时期 , 每升米价达三、四十文 , 每丈布价达一、二百文 。 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
农民大量失去土地 , 以及地价上涨 , 地主便利用其特权和对土地的垄断权 , 乘机提高地租 , 并提出苛刻的条件 。 据初步统计 , 鸦片战争前夕 , 地租额极高 , 平均剥削率达至50% , 有的甚至超过50% 。 高额地租使得广大佃农的年生产所得 , 交租之后所剩无几 。 因此 , 不断发生佃户的逃租和抗租斗争 。 地主为了对付佃农的逃租抗租 , 实行预租或押租 , 即“凡以田出佃 , 必先取银两” 。 嘉庆年间 , 押租额一般都高于地租 , 相当于地价的1/5~1/10 。 嘉、道年间 , 押租制的普遍实行 , 加重了地主对佃农的剥削 。
同时 , 人口的流移问题也进一步深化 , 更兼土地兼并的严重 , 流民数量急剧加增 ,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 , 整个社会日趋动荡 。 从嘉庆元年(1796)至道光二十年(1840)四十五年间 , 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就有十五、六起 , 平均每三年就爆发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而且往往是此伏彼起 , 连续不断 。 而这些农民起义 , 大多爆发在流民集中的边远山区 。
【历史故事】探索清王朝社会动荡与国力日衰的原因
文章图片
吏治腐败与土地兼并 。 乾隆中期以后 , 乾隆皇帝日益陶醉于文治武功的自我满足中 。 晚年更是怠于政务 , 失去进取精神 。 结党营私之风与吏治的腐败又再度抬头 , 贪污之风开始在官场上蔓延 。 尤其是宠臣大学士和珅 , 秉政20余年 , 结党营私、贪污索贿 , 卖官鬻爵蔚然成风 。 嘉庆初 , 和绅被抄家 , 抄出的的赃物和私财 , 总计约合白银十亿两 , 超过乾隆时军费十倍 , 相当于和绅当政二十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