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载誉|宋太祖驾崩后其心腹为何不拥护他儿子当皇帝?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马靖红
《宋史·太祖》“癸丑夕 , 帝崩于万岁殿 , 年五十 。 ”
公元976年十月 , 在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第十六个年头 。
劳累半生的赵匡胤 , 在万岁殿的榻椅上 , 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 结束了他开创大宋的戎马一生 。
袁载誉|宋太祖驾崩后其心腹为何不拥护他儿子当皇帝?
文章图片
国不可一日无君 , 宋太宗赵光义顺势登基大位 。
《宋史·太宗》“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 , 太祖崩 , 帝遂即皇帝位 。 ”
但是比较特殊的是 , 登基的赵光义 , 并不是赵匡胤的子嗣 , 而仅仅只是他的亲弟弟 , 满打满算皇亲国戚 。 按照中国家天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 赵匡胤的2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秀 , 才有资格继承皇位 。
袁载誉|宋太祖驾崩后其心腹为何不拥护他儿子当皇帝?
文章图片
可以说赵匡义是明目张胆的“篡位”行为 , 然而让人费解的是 , 在以忠孝治国的宋朝 , 面对如此的大逆不道 , 赵匡胤的心腹们 , 竟然没有一人起来反抗 , 这其中有什么猫腻 , 或者说赵光义凭的什么登上皇位 , 就是笔者今天要说的问题 。
金匮之盟
关于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位一事 , 从古至今便多有争论 。 而论及其能够登顶皇位 , 主要的依据就是“金匮之盟” 。 何为“金匮之盟”?简单来说 , 这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的亲生母亲杜太后临终时留下的一道诏命 。
据《宋史·后妃传》记载 , 公元961年 , 杜太后的病愈发严重 , 眼见着是不能好了 。 这个为宋氏江山操劳一生的女人也明白自己时日无多了 , 于是 , 临终前 , 她特意将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叫到跟前来说话 , 为大宋的民生社稷再尽最后一份力 。
她知道儿子赵匡胤能够取代后周 , 获得今天的地位 ,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 。 若非如此 , 身为臣子的赵匡胤是没有什么机会能建立宋朝的 。
袁载誉|宋太祖驾崩后其心腹为何不拥护他儿子当皇帝?
文章图片
而当时 , 赵匡胤膝下的二子 , 赵德昭和赵德秀都尚未成年 , 他自己也因为要四处征战而随时面临着去世的风险 。 这就意味着 , 若是赵匡胤不幸身陨 , 大宋也将面临和后周一样的危险 。
为了规避这个风险 , 杜太后想出了一个妙招 , 那便是“兄终弟及” , 即赵匡胤死后 , 由弟弟赵光义继位 , 赵光义去世了 , 又由另一个兄弟赵廷美继位 。 这之后 , 皇位才会回到赵匡胤的儿子手中 , 而那时 , 德昭和德秀必然早就成年了 , 是有能力担当起天下的 。 如此一来 , 大宋的江山就是稳固的 。
也正因如此 , 太祖去世以后 , 继位的不是他的儿子 , 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 , 赵光义继位是有法理支持的 。
当然 , 关于“金匮之盟”的真假问题 , 以及其中的真实内容 , 史学界也有争论 。 但目前的主流观点还是认为 , “金匮之盟”确有其事 , 传位的顺序也确实如此 。 毕竟关于“金匮之盟” , 很多史书都有记载 。 诸如王禹偁的《建隆遗事》、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以及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
袁载誉|宋太祖驾崩后其心腹为何不拥护他儿子当皇帝?
文章图片
在笔者看来 , 杜太后应当是留下过类似的遗命 , 而且这道遗命在当时的朝堂上应当也不是什么密事 。 不然 , 赵光义哪有那么容易就登上皇位了?除此之外 , 赵光义在继位之前担任了十几年之久的开封府尹一职 , 要知道 , 这个职位在当时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储君之位 。 而赵光义继位后 , 担任此职的正是他的弟弟赵廷美 。
由此可见 , “金匮之盟”应当不是赵光义为了谋权篡位而伪造的 。
“兄终弟及”的大环境
而除了有“金匮之盟”这么个遗诏外 , 太祖的心腹没有拥护其子上位还有另一个原因 。 那就是因为当时的文化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