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餐饮人生 | 廖喜:一生至味避风塘
语录
关于口味
餐饮是要不断变化的 , 但不论怎样变都要保证避风塘口味的特色 。
关于手工烹饪
手工炒制避风塘料对厨师的技术要求更高 , 我炒了几十年蟹 , 凝结了经验和诚心在里面 。
本文插图
图/汤城小厨
廖喜香港喜记避风塘炒辣蟹创始人 , 人称“喜叔” 。 1946年生于广东增城 , 年少时就前往香港谋生 , 在渔船帮工 , 夜晚用打来的海鲜在小船上做小吃到海边售卖 。 1965年创立喜记避风塘炒辣蟹 , 一直专注于避风塘菜式 , 其招牌菜避风塘炒辣蟹、豉椒炒蚬、椒盐九肚鱼等是很多香港演艺明星、商界名流的必点菜 。 现喜记已发展到50多家门店 , 遍及海内外 。 2005年 , 他成立广州市增城廖喜记食品厂 , 推出避风塘系列调味品 , 2019年涉足越南蟹的养殖 。
采访 | 褚宏辚
摄影 | 张洋 褚宏辚
今年夏天 , 汤城小厨的季节新品推出了粤菜经典避风塘系列 。 为了呈现地道的避风塘风味 , 他们请来香港喜记避风塘炒辣蟹的创始人廖喜 。 大家都亲切地称廖喜为“喜叔” , 他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食艇上做小吃、炒辣蟹 , 历经避风塘的辛酸喜乐和光辉岁月 , 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光 , 至今仍在为避风塘风味的传承尽心尽力 。
在汤城小厨 , 年逾古稀的喜叔亲自上阵示范他的招牌菜式 , 为厨师们讲授避风塘的特色和烹饪要点 , 在此基础上推出了避风塘海中虾、避风塘东山鲍鱼、避风塘太湖银鱼、避风塘榴莲飘飘等一系列怀旧范儿的避风塘后浪们 。
本文插图
喜叔在厨房里亲自示范避风塘炒辣蟹 , 拍摄于2019年 。
与风味划等号的避风塘是一个时代
在香港人的印象中 , 避风塘这三个字是泛着金黄光晕的味觉记忆 。 对于内地人来说 , 避风塘则等同于一种香港风味 , 有的粤菜餐厅更是直接以“避风塘”为名 。
实际上 , 避风塘是船只为躲避海上台风而停靠的风浪较小的港湾 , 后来也成为水上人家在打渔归航期间的一个集居地 。 上世纪60年代 , 香港的避风塘里不仅有中国香港和内地的渔民 , 还聚集了来自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的渔民 。 每到夜晚 , 渔民们就在船上用打捞上来的海鲜做饭 , 其中就有肥美的螃蟹 。 当时在渔船上帮工的廖喜也是其中一员 。
晚饭时间 , 船与船毗邻 , 鱼香飘荡 , 热情的渔民会大声地喊叫:“尝尝我家做的螃蟹吧!”各地的渔民相互交流在家乡流传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美食 , 时光推移 , 自然地形成了香辣蟹的做法 , 有人称之为避风塘香辣蟹 。
本文插图
避风塘炒辣蟹
那时候没有冷冻、冷藏设备 , 要靠腌、晒来保存海鲜 。 喜叔总结了避风塘炒蟹特色及形成的原因:
“一是香 , 用煎、炸、炒的手法做出来特别香;二是辣 , 因为常年在海上湿气重 , 要用辛辣逼走湿气;三是味浓 , 因为渔民经常风吹日晒 , 要做重体力活 , 经常出汗 , 所以要吃咸的东西补充体力 。 ”
那时的香港 , 经济发展迅猛 , 铜锣湾的避风塘里夜夜笙歌 , 食艇上有用豆豉和蒜头现炒的蟹与蚬、用烧鸭骨和珧柱熬煮汤底的沙河粉、油盐水浸泥鯭和传说中的艇仔粥 , 伴着歌艇歌女的《Beautiful Sunday》??喜叔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小船上炒辣蟹 , 做小吃到海边卖 , 还给自己的小吃起了一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喜记” 。 不时有客人在大船上喊“喜记 , 我要螃蟹” , 喜叔就会动作麻利地把做好的炒辣蟹递上去 。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 , 避风塘也成为游客的打卡地 , 很多厨余被倒入大海里 , 造成了水污染 , 还发生过火灾 。 由于这些问题 , 从80年代起 , 当地政府就不再发放熟食牌照 , 并于90年代初正式颁布法令 , 禁止在艇上煮食 。 于是 , 喜叔上了岸 , 起初他用木头制成了一个简易推车 , 在桥底继续做炒辣蟹 , 后来又做深夜排档 。 从“桥底炒蟹”到“排档炒蟹” , 喜叔的避风塘炒辣蟹在香港出了名 。
- 人生若无悔|美俄只能排第二第三,第一实属难料,让日本最忌惮的四个国家
- 蓝小姐和黄小姐|清单||人生最小的奇迹就是遇上美物
- 上海交通大学|人生赢家!他25岁读上海交大博士,妻子漂亮,带娃科研两不误
- 净利润|股市乱谈:今年所有炒股的人都会成为人生赢家?
- 北京日报客户端|疫情重创美国餐饮业,损失逾两千亿
- 「高晓松」高晓松:人到中年,迈过这三道坎儿,才能晚年多福
- 南昌市|江西餐饮业回暖 本土企业扩张门店
- 扰民事件|餐饮选址怎么才能避免被环保处罚?
- 嗨的人生 诺基亚将于8月4日10点发布一款新机,C3亮相
- 许某某|大批租户搬离杭州杀妻案公寓没人敢在晚上出来散步 深挖男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