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

读完阿q正传(读完阿q正传1000字)
《阿q正传》被公认为鲁迅更好的作品,甚至有人用“只要中国有点文化的人都不知道《阿q正传》”来形容其影响力 。我同意这个观点 。高三的时候,语文老师一年讲一篇,剩下的时间都花在总复习上 。他讲的这段文字是《阿q正传》,其重要性大体可见 。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韦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批判阿q病态的精神胜利法来组织素材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作者既从中国现实社会和农民的实际生活中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又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把江南一个闭塞落后的农村魏庄设计成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 。阿q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是近代中华民族被压迫历史的一个缩影 。
小说着力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法的阿q形象 。这个形象既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点,又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民的一些人性弱点,揭示了人民的劣根性 。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看,阿q形象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首屈一指的形象 。另一方面,它的形象塑造手法也相当巧妙,对环境的细腻描写,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而现实的心理表现,冷峻而陡峭,含蓄而凝练而讽刺的语言,都让人叹为观止 。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不可逾越的高峰,其中很多方面都是今天学习的范本 。

批判鲁迅民族精神弱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批判奴性人格 。主角阿q是一个奴性的人物,具有双重性格 。“看见狼,就变成羊;看到羊,我又变成狼了”,这是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一面 。在“假洋鬼子”和赵爷爷等“狼”面前,阿q在空面前示弱,乖乖地当了“羊”,任人欺负 。在王虎面前,阿q虽然不服气,想赢,但是,当王虎真的生气了,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化了 。“君子动口不动手 。”这是弱者的哲学,是从狼变成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 。q型人物就是这样的两面人:“他们是羊,是凶兽 。”
阿q,其实是鲁迅概念中一个封建落后愚昧的农村农民的典型形象 。鲁迅把他想表达的中国农民的种种弊端都集中在阿q身上,把阿q塑造成当时中国封建农民的典型代表 。鲁迅对农村生活的了解相当有限,更不用说熟悉了 。对于阿q这个“农村小家庭”,他采取的“与其说是基于细致观察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不如说是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的推理和想象的有限理解” 。一般来说,鲁迅在农村的时间不到一年,不能称之为乡下人 。他笔下的阿q形象,其实是一个城里人眼中的典型农民 。
阿q在现实的等级制度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在强者和弱者之间寻求平衡,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创造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这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凡事讲究中庸,精神胜利法也不例外 。用得好的时候叫“满足感”,但是朋友关系网和优秀资源一旦被滥用,就变成了坏根 。

“精神胜利法”给阿q带来的,在阿q自己看来,是一个值得炫耀的资本,是一个除了他自己别人都没有的值得借鉴的地方 。但在其他有良知的中国人看来,这是莫大的耻辱 。鲁迅想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其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弱点 。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东亚病夫,就是因为这个弱点 。中国人总以为自己地大物博,自己是天国,其他国家都是自己的附庸 。而且,当英国的大炮已经炸到中国家门口的时候,中国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里,有多大,是否与中国接壤 。一位英国军官邀请清朝将军傅康安参观英国炮兵时,傅将军抛出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这东西没什么稀奇的 。可以看,也可以不看 。”当时中国人的嚣张恐怕超乎想象 。这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常常忽略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所以一意孤行,自以为是皇帝,但皇帝生错了地方 。在我看来,真的很搞笑 。
毫无疑问,精神胜利法有其积极的一面 。几乎每个人都会通过遗忘或者自我膨胀来减少自己的焦虑和自卑 。正如卡内基所说,“快乐的诀窍是:如果你不快乐,那么微笑并假装快乐 。”但当这种精神胜利法被滥用,没有转化为物质胜利时,无疑是消极的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 。他被压迫却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自己的奴性 。他的压抑必须通过自娱的方式来缓解 。长期依靠这种方式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会导致物质追求上的惰性,这是当时阿q和中国更大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