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约翰逊和鲍斯威尔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 )


如果说约翰逊的评论可能沾染上了“苏格兰厌恶症” , 但同胞鲍斯威尔对于斯密的评价也不是那么正面 。 他虽然赞扬斯密“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 脑袋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话题” , 但也批评从他身上“找不到约翰逊那种力量、敏锐和生气” 。 至于斯密为何会显得保守有余、锐气不足 , 鲍斯威尔的解释是:尽管斯密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 但他更倾向于用印刷文字来表达 , 而不是在有可能遭人误解的社交环境中表达 , “他对著书立说一直念念不忘 , 对有可能用到书里的东西轻易不说出来 。 有一次他对约书亚·雷诺兹爵士说 , 他有一条原则 , 即在别人面前绝不谈论他真正领会的东西 。 ”
约翰逊和鲍斯威尔都不待见亚当·斯密 , 斯密对这两人也没有什么好感 。 斯密曾经评论约翰逊说:“我见过那家伙在混杂的人群中突然直直地站起来 , 在没有事先告知他人的情况下 , 跪在椅子后面 , 重复着主祷文 , 然后又回到了餐桌的座位上 。 他一遍又一遍展示着这种奇怪的举动 , 一个晚上大约有五六次 。 ”对于约翰逊和斯密这种相互看不顺眼 , 利奥·达姆罗施认为:“除了气质和宗教信用有所不同之外 , 斯密和约翰逊在思想风格上也大相径庭 。 约翰逊是道德学家 , 思考的是人们应该如何行事 。 斯密是社会学家 , 分析的是人们为何如此行事 。 ”就笔者看来 , 这或许是经济学家和文学家天生的气质不同 , 一个严谨 , 一个放达 , 加上斯密来自于苏格兰 , 约翰逊身上的“苏格兰厌恶症”无疑加剧了这种偏见 。
这样的关系自然影响了双方的交流 , 因而斯密在伦敦俱乐部的作用相对有限 , 但他的研究无疑对于俱乐部的意义作出了一种解释 。 18世纪的英国已经步入到商业社会 , 在《国富论》的第一篇中 , 斯密明确定义了商业社会的基本内涵 , “分工一经完全确立 , 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 。 他的大部分欲望 , 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 , 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 。 于是 , 所有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 , 或者说 , 在一定程度上 , 所有人都要成为商人 , 而社会本身 , 严格地说就是商业社会” 。 18世纪英国的俱乐部恰好是当时商业社会的缩影 , 亚当·斯密等学者将俱乐部其他成员的活动纳入研究的素材 。 同时 , 其他成员也通过参加俱乐部吸收了约翰逊、鲍斯威尔和亚当·斯密的思想 , 这种相互交换引发了思想碰撞 , 从而奠定了18世纪英格兰思想繁荣的基础 。
文化人的思想交流成就了俱乐部的繁荣 , 俱乐部的繁荣也促成了文化兴盛 。 从历史的语境看 , 18世纪的俱乐部与当今人们口中的俱乐部有着很大不同 。 在今天 , 俱乐部更多被视为休闲娱乐场所 , 而在18世纪 , 俱乐部更多的是思想、文化交锋的场域 。 这样的场域在英国被称为俱乐部 , 在法国被叫做沙龙 , 在中国则是书院 。 也许约翰逊在《英语词典》中对于“俱乐部”的解释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俱乐部对于当时人们的意义:“在某些情境中聚集的良友佳伴” 。
从这个意义上看 , 俱乐部的堂皇、饭菜的精美、酒水的甘醇都无关宏旨 , 决定俱乐部格调高低的在于参与其中的成员 。 在这本《重返昨日世界》中 , 我们看到了约翰逊、鲍斯威尔、爱德华·吉本、亚当·斯密等一批领时代之先的人物纷纷登场 , 他们绘就了18世纪英国文坛的底色 , 也塑造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