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不惑|与朱熹相爱相杀的陆九渊,是何许人也,理学宗师朱熹竟遭质疑挑战

一、心学扬名于鹅湖之会
据《大宋娱乐周刊》报道:淳熙二年五月(1175) , 大宋教育界大咖理学思想交流会 , 在信州鹅湖寺隆重召开 , 临川太守赵景明莅临指导 , 理学家吕祖谦、朱熹、陆九龄、陆九渊等出席了会议 。
本次鹅湖之会 , 由理学大师东莱先生吕祖谦发起 , 邀请教育界同仁朱熹、陆氏兄弟 , 就时下理学思想及教育方法进行充分讨论 , 以讲学的方式展开了有关“心”与“理”的大辩论 , 众多优秀学子如刘子澄、赵景昭、朱亨道、朱济道堂下拱听 。
在交流会上 , 理学宗师朱熹的各种观点竟遭到陆氏兄弟的质疑挑战 , 批评甚为激烈 , 乃至会议不欢而散 。
茅不惑|与朱熹相爱相杀的陆九渊,是何许人也,理学宗师朱熹竟遭质疑挑战
文章图片
双方赋诗明志 , 各抒己见 , 陆指责朱“支离” , 朱讥讽陆“禅学” , 争持不下 。
理学也叫道学 , 道的理与心之争 , 自此始也 。
其一 , 陆氏十分鄙夷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 提出读书育人应当“发明本心 , 先立其大” , 只有求诸本心 , 才能体察外物 , 从内而外的做学问 。
陆氏讥笑朱熹的道问学支离烦杂 , 舍本逐末 , 瞎耽误工夫 , 叫朱熹十分难堪 。
本来嘛 , 朱熹是著作等身大儒 , 向来很是自得 , 自称“格物穷理 , 乃吾人入圣阶梯” 。
【茅不惑|与朱熹相爱相杀的陆九渊,是何许人也,理学宗师朱熹竟遭质疑挑战】他一直倡导的道问学 , 就是格物致知 , 要求学生要泛观博览 , 然后归纳成自己的 , 泛观”方能“格物”,“博览”才可“致知” 。
一旦豁然贯通 , 就符合“天理” , 就可做圣贤——这就是朱熹粉丝众多的原因 , 做圣人的诱惑啊 。
陆氏则当面问朱熹:“尧舜读何书来?”把朱熹噎的半死 。
陆氏坚持的观点是 , 做学问应当“尊德性” , 做人只需“发明本心” , 哪怕不读书 , 人人都可为尧舜 。
否则 , 如果内心混乱 , 就算苦苦向外求索 , 也是无源之水 。 如要读书 , 先立下为国为民的心志方可 , 如不分真伪的死读书 , 反而会坏事 。
陆氏反对习注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 , 以谋求利禄 , 这是直接剥掉了朱熹圣人的外衣 ,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
有陆诗为证:
其二 , 陆氏以呐喊的姿势 , 很自恋提出“吾心即宇宙 , 宇宙即吾心” 。 主张心即是理 , 直斥朱熹的理气论太过绕弯 , 乃是贩卖道家之学 , 这是赤裸裸地打一个大儒的脸啊 。
朱熹的理气论 , 在会议的十年前 , 就通过给四书注疏的工作 , 出版发行多本书籍予以说明 , 因此名满天下 , 狂热粉丝们甚至都有称朱熹为圣人的 。
他的“理”可以理解为“道” , 理生于天地之先 , 理生气(张载“阴阳二气”) , 气生万物 , 所以朱熹认为理须无情 。
那么应用到人身上 , 心性即是理 , 受气的影响 , 心性蒙尘 , 欲望丛生 , 产生了恶 , 要“在明明德”(朱熹《大学注疏》) , 就要“灭人欲 , 明天理” 。
陆氏则第一次公开发表言论 , 说:道就是我心 , 我心就是道 , 心就是理 。
他批评朱熹把理和人心分开 , 是很扯淡的 。 应当“心外无理 , 心理归一” , 强调以心容纳万物 , 以心创造万物 , 主张认清内心 , 即可悟道 , 自然就知善恶 。
我思故我在是也 。
鹅湖之会 , 虽然不欢而散 , 其实各有所得 。
朱熹理学以正统博大、精微不苟的治学之道 , 更得朝廷及儒生喜爱 。
其理学宗师之地位稳如泰山 , 称许为宋朝第一大儒 。
而陆氏之学 , 以其存心去欲之说 , 道前人所未有 。
虽陆氏的直截易简不合时下潮流 , 不被朝廷认可 , 但其自创心学一脉 , 也成一代宗师 , 名扬天下 。
笔者以为 , 朱陆之学 , 皆为唯心 , 只朱属客观 , 陆属主观 , 各有千秋 , 各有偏颇 , 合二为一则完美也 。 听闻交流会后 , 朱陆时有论战 , 无非理心之别 , 此不赘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