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歷史|秦始皇和汉武帝:谁才是古代最勤政的皇帝?

2007年11月 , 台湾学者邢义田教授以实验方式 , 测定了汉代竹木简的体积和重量 , 进而讨论简册的书写姿态、编联方式、保存制度等等 , 提出了不少新的认识 。
按照测算 , 司马迁写《史记》每简38字左右 , 则全书130篇 , 52.65万字 , 需要竹简13855枚 。 “以木简的重量计 , 则达43.7~48.1公斤 , 甚至55.9公斤 。 如以新鲜的竹简计 , 则达58.33公斤;用新鲜红柳简则更重达101.62公斤 。 ”
在纸发明和普及之前 , 简牍作为主要书写材料 , 其体积和重量造成的书写、阅读和保存的不便 , 是人们可以想象得到的 , 然而其具体情形 , 研究者以往未曾充分注意 。
水煮歷史|秦始皇和汉武帝:谁才是古代最勤政的皇帝?
文章图片
1.秦始皇:日均处理公文30万字?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文字:“天下之事 , 无大小皆决于上 。 上至以衡石量书 , 日夜有呈 , 不中呈不得休息 。 ”说秦始皇专权独断 , 行政事务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裁决 , 甚至用“衡石”计算处理的文书 , 每天有明确的定额 , 不完成定额不得休息 。
衡 , 是当时的计重装置 。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秦王朝的铜权、铁权等 , 其实是用“衡石量”的 。 这种“权” , 不可以误解为秤砣 。 它们其实类似于用于天平的砝码 。 “衡”的使用形式 , 正类似于天平 。 秦始皇每天处理文书的“呈”或者“程” , 也就是定额 , 按照张守节《史记正义》的理解 , 是“秤取一石” 。
后来的人们大都认同这样的分析 。 范文澜先生就此写道:“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 , 不看完不休息 。 ”(《中国通史》第二册 , 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版 , 第4页)其实 , “以衡石量书” , 应当理解为用“衡石”为文书测重 , “书”的重量 , 可以是一石 , 当然也可能是二石、三石 。
水煮歷史|秦始皇和汉武帝:谁才是古代最勤政的皇帝?
文章图片
即使按照“秤取一石”理解 , “石 , 百二十斤” 。 秦权一斤的单位量值在250克左右(巫鸿:《秦权研究》 , 《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4期) , 确实可以说是“秦一斤合今半市斤” 。 计量史家依据对有自重刻铭的秦权实物的实测数据 , 得知平均为257克 。
“百二十斤”则为30.8公斤 。 参照邢义田先生对于书写《史记》竹简重量几种推算的平均数51.015公斤 , 如果秦始皇批阅的文书用同样的每简38字的形式书写 , 则“石 , 百二十斤”的篇幅可以书写31.79万字 。
秦始皇“以衡石量书 , 日夜有呈 , 不中呈不得休息” , 每天必须处理的“书” , 竟然超过30万字 。 这真是惊人的阅读量!
2.汉武帝:每天阅读量不足1.7千字
再来说说汉武帝 , 他也有一个涉及阅读速度的故事 。
《史记·滑稽列传》写道:“朔初入长安 , 至公车上书 , 凡用三千奏牍 。 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 , 仅然能胜之 。 人主从上方读之 , 止 , 辄乙其处 , 读之二月乃尽 。 ”
汉武帝连续多日阅读这“两人共持举其书 , 仅然能胜之” , 即两个人才能勉强抬得动的“奏牍” , 每天中止之处 , 都认真作了记号 , 随后再从标识记号的地方接着读 , 一直读了“二月”方才结束 。 东方朔上书“用三千奏牍” , 邢义田先生分析说 , “如果东方朔不用牍而用简 , 三千简大约重9491.825公克 , 或9.5公斤左右 。 ”“如果东方朔是用较简为宽的木牍 , 三千牍的重量更要多上好几倍 。 ”
水煮歷史|秦始皇和汉武帝:谁才是古代最勤政的皇帝?
文章图片
假设东方朔上书用简 , 重9.5公斤 , 东方朔上书字数应大略为《史记》的18.62% , 也就是9.8万字左右 。 汉武帝读这些文字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 每天平均的阅读量不足1.7千字 。 这自然与帝王政务繁忙与兴趣广泛有关 。 看来 , 仅仅就东方朔上书“读之二月乃尽”的故事 , 是不可以讨论汉武帝的阅读速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