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傅作义经典战役之三——张家口战役( 三 )
主攻方向 , 出人意料地不走铁路 , 不经大同 , 而由集宁玫瑰营子出发 , 绕由长城外荒芜 , 渺无人烟之地 , 向张家口以北草原山区 , 由西绕到北向南 ,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 从后方直捣空虚的张北方向 , 杀向张家口兵力薄弱的后门 。 这样一来由东向西守在柴沟堡一线的四纵和晋绥军区主力 , 就形同虚设 , 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
1946年10月8日 , 傅部发挥骑兵之优势性 , 以刘春方骑4师骑兵为先锋 , 把守在柴沟堡一线华北4纵晋绥主力撇在一旁 。 骑兵指挥孙兰峰率刘春方骑4师 , 鄂友三骑12旅 , 由集宁玫瑰营子至尚义之间出发 , 所有骑兵倒穿棉衣 , 马蹄裹布 , 先越过草原 , 随即穿山沟直扑南壕堑 , 大青沟并顺利占领 , 前锋刘春方部一面进行 , 一面封锁消息 , 在进军途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人 , 一律扣留由部队收容 , 跟随部队前进 , 以免泄露消息 , 10月9日下午2时许 , 已突进到距张北县城5公里处 , 进行侦察 , 准备进攻 。
民国时期张北县城 。
在张北担任警戒的第七军分区部队 , 误以为是小股敌人串扰 , 即派两个骑兵团绕路出发 , 围歼该敌 , 张北只留一个连和两个警卫排驻守 , 恰巧郑维山此时派了警卫团长李金石带一个营去张北县城警戒 , 正碰上了战斗 。
再说骑4师发觉城内守军并无戒备 , 刘春方即派出精锐骑兵一个团 , 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 一气冲至城墙根下 。 马上由西南和西北城角爬上城墙 , 城内守军毫无防备 , 仓促应战 , 仍英勇战斗 , 傅军气势旺盛 , 挥舞马刀和冲锋枪 , 进行近战、白刃战 , 守军边打边向城内撤退 。 郑维山得知敌主力进攻张北县城消息 , 立刻命令警卫团主力 , 乘汽车急赴张北增援 。 由于沿途遭敌机轰炸、扫射而迟滞了时间 , 到达张北时 , 傅之大部队已陆续到达 , 双方在张北城内展开激烈巷战 , 经过3个多小时战斗 , 守军伤亡惨重 , 无力抵抗突然袭击 , 向崇礼方向撤走 , 9日下午五点多 , 骑四师占领张北县城 。 10月10日 , 12战区长官部政治部付主任周钧率领随军工作队进入张北县进行接收 。
张北县城只是前哨战 , 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狼窝沟 , 张北县城失守消息传到张家口 , 聂觉得形势严重 , 主力全在东线 , 虽已下急令抽调回来 , 但一时难以赶回 , 张家口空虚 ,, 聂立即派刚参加集宁战役经过整补的李湘教导旅 , 火速赶到位于张北与张家口之间的天险狼窝沟一线抗击敌人 , 教导旅在集宁战役中受创 , 经过休整 , 补充大量地方武装 , 刚回到张家口 。
张北至张家口示意图 , 红圈处即狼窝沟 。
狼窝沟之战是张家口战役关键之战 , 决定张家口存亡 , 也是过去所有资料都一笔略过 , 因此本文着重描写狼窝沟之战及以后占领张家口情况 。
狼窝沟是(阴山)野狐岭最险要一段隘口 , 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敌 , 距张家口25公里 , 分大、小狼窝沟两个村庄 , 是张北到张家口必经要道 。 苏蒙联军进军张家口 , 曾在狼窝沟与日军激战过 。 唐与契丹在狼窝沟发生过大战 。 成吉思汗与金兵在狼窝沟进行过著名的野狐岭大战 , 蒙古军队以少胜多 , 大破金军40万 。
解放军方面部署和战斗经过情况如下:
教导旅全军 。 总兵力为教导旅一个旅外带军区警卫营(军区警卫团在张北战斗中受重创缩编为三个连建制的一个营.)10月9日进抵狼窝沟并迅速赶筑工事狼窝沟地形险要公路两侧有1551高地1594高地1609.3高低和1579高地便于我配置兵力日军占领时期修筑的部分工事完全可以利用9日黄昏部队分头进入阵地经过思想动员干部战士们群情激昂纷纷表达战斗决心随之连夜抢修工事 。 十日拂晓前各分队普遍完成了单人掩体部分交通壕和班组防空(炮)洞并在前沿公路及其两侧埋设了防坦克地雷 。 一夜之间构筑了坚强工事 。
教导旅原由冀晋纵队第一旅与晋察冀军区教导师精简合编成分老骨干多是军区主力战斗力最强 。 在大同集宁战役中由于与骑兵作战无经验吃了亏这次衔恨而来准备一决雌雄 。
- 书画界艺术|雅、秀、灵,宁静致远!,经典宋代国画小品
- 科技论|曹操最刻骨铭心的一次伤痛是哪一次战役?
- 马客说历史|宋朝时期的一位不败战神,在场战役中一战成名
- 科技论|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是如何写出经典的“隆中对”的?
- 文史档案|中国与日本还爆发了一次战役,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日本宣布投降后
- 历史人物说|为何却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三大战役?,夷陵之战的规模不大
- 经典的电影|洁白无瑕的花朵随风摇曳,寓意坚强不屈的心,此花越是严寒越盛开
- 旧史新拾|这场战役却很少有人提起,魏军曾经5万大败秦军50万
- 小许聊历史|大明王朝中威胁与反威胁的一个经典典范:海瑞跟县丞的口水之战!
- 唐朝|日本人出回文联:“本日飞机飞日本”,中国人对出下联,堪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