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稀泥里打隧道 “基建狂魔”再战世界级工程难题


在黄土高原的稀泥里打隧道 “基建狂魔”再战世界级工程难题
文章图片

近日 , 新建银(川)西(安)铁路跨董志塬区域 , 全长6.78公里的上阁村隧道贯通 。
上阁村隧道 , 最高含水率33%、纵坡25‰、最大埋深102米、出口最浅仅6米 , 为全线一级风险隧道 , 也是国内首座穿越最湿黄土稀泥的高铁隧道 。
特殊地理构造让施工风险极高
银西高铁经毛乌素沙漠边缘 , 由南向北穿越世界规模最大的黄土塬董志塬 , 是国内首条修建在黄土层最长段落的有砟高速铁路 。
董志塬 , 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原面 , 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原” 。 丘陵、髙塬沟壑纵横 , 黄褐铍褶 , 是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 , 湿陷厚度为10至33米 。
“上阁村隧道所处地质孔隙潜水明显 , 广泛分布于黏质黄土地层中 。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十二局)项目部经理魏绍刚说 , 这样的地理特性 , 导致地质围岩极易渗水、软化变形、突发坍塌 , 以及地表沉陷、地下水流失等 。
特殊的地理构造 , 使上阁村隧道施工风险极高 。 魏绍刚说 , 隧道通过第四系黄土 , 堪称稀泥 , 含水率超高 , 高达33% , 隧道开挖时极易发生沉降、变形 , 甚至出现突水、涌泥等灾害 , 并易发生多次坍塌 , 被称为“雨里挖掘、泥里支护 , 在淤泥里打隧道” 。
攻克罕见工程建设“拦路虎”
业内专家表示 , 上阁村隧道地处的深厚富水黄土国内外罕见 , 是一道世界级工程难题 , 要面临软塑性黄土地区、穿越富水地层基底降排水、基底加固困难等三大挑战 。
一般隧道地质含水率低于20% , 一旦超过24%就严重影响施工 。 资料显示 , 在含水率超过24%黄土层建隧道 , 最低月进度仅0.6米 。
如何在黄土厚度深数百米 , 地层含水率极高的黄土稀泥里建高铁隧道?
面对三大挑战 , 中铁二十二局项目部成立技术小组 , 在建设单位的组织下 , 召集设计、监理单位及有关专家联合攻关 。
上阁村隧道出口段隧道埋深6至14米 , 埋深浅 。 受长段落浅埋慢坡以及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等影响 , 围岩易出现变形、掉块 , 地表易产生沉降变形的工程病害 。 建设者通过对现场地质条件深入研究 , 经过反复比选 , 最终确定了采取洞内帷幕注浆的超前加固方案 。
针对富水地层基底降排水和基底加固困难的挑战 , 建设者连续攻坚克难 。 开展深孔地表注浆施工技术研究 , 总结形成了注浆浆液材料、注浆孔布置间距等注浆参数成果 , 将31%的地层含水率降至22%;采取基底袖阀管注浆加固技术进行基底加固处理等技术手段 , 攻克了多项难题 。
填补隧道修建技术6项空白
“为同软弱松散的黄土斗争 , 不到7公里的隧道 , 竟设了4处斜井共10个作业面 。 ”魏绍刚说 , 其中 , 单个作业面进尺仅200多米 , 可见这种黄土多么难“啃”!
历经1370天的艰苦努力 , 这座穿越世界最厚黄土塬的隧道终于胜利贯通 , 为银西高铁后续线上施工扫除了障碍 。
建设单位银西铁路公司认为 , 上阁村隧道建设中的多项创新成果 , 都是隧道施工建设的首创 , 攻克了深厚富水黄土隧道安全修建技术难题 。
这些创新成果包括:首次系统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 , 揭示了深厚富水黄土地层的水稳性特征 , 为隧道设计和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首次提出了最佳矢跨比仰拱型式 , 提升了深厚付汇黄土隧道仰拱的抗隆起能力;首次采用了“防结晶、可维护”排水系统设计 , 有效解决了隧道排水系统运营期堵塞难题;首次研发了地表垂直深孔袖阀管精准靶向注浆技术 , 显著提高了地层注浆加固效果 , 实现了深厚富水黄土地层加固后月度80米以上施工效率 , 缩短了工期;首次采用了自主研制的隧检车 , 对全线隧道衬砌质量进行“全覆盖、全方位”检测 , 彻底消除了隧道衬砌质量缺陷;首次创建了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信息平台 , 实现了隧道衬砌质量全寿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