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共15位大将候选人,除了评上的10位,另5位是谁( 二 )


王震作为红六军团的政委以及八路军359旅旅长 , 他的历史职务并不低于后来的10位大将 , 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均有重要贡献 , 完全可以作为红二方面军及第一野战军的代表人物 。 因此 , 当初许光达在辞让大将时 , 就极力推荐了王震 , 可见王震确实很有威望 。
这里面比较特殊的是周纯全 , 他虽然犯过错误 , 但历史地位高 。 1935年沙窝会议上 , 身为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周纯全 , 在张某的力争下被增补为委员 , 地位在徐向前之上 。 按历史职务来看 , 授他元帅都不过分 , 作为四方面军的代表 , 列入大将候选人也在情理之中 。
除了这5位之外 , 李聚奎、刘亚楼、许世友、王宏坤、杨得志同样有资格跻身大将之列 。
李聚奎长征时曾是红1军团1师师长 , 职务高于大部分上将 。 1955年授衔时李聚奎任石油部长 , 不在军队系统 , 因此没授衔 。 1958年他重回军队任总后政委 , 因此特意为他补授军衔 。 当时总理曾经征求他的意见 , 他说授我大将也可 , 上将也可 。
刘亚楼长征时期是红二师政委 , 和陈光、李聚奎、张宗逊等人平级 。 解放战争中 , 作为林彪的得力助手参与辽沈、平津战役的指挥 , 跻身我军一流名将的行列 。 新中国成立后 , 被主席点将担任空军司令员 , 和萧劲光平级 。
许世友在红军时期就是红四方面军军长 , 抗战时期在胶东独当一面 , 解放战争时期被委以重任 , 任山东兵团司令员 。 该兵团是实施“两翼牵制”战略计划的一翼 , 和陈谢兵团一样 , 都是受总指挥部直接指挥的战略集团 。
王宏坤在红军时期是红四方面军核心骨干红四军的军长 , 抗战时期任358旅旅长 , 历史职务完全够得上大将的条件 。 但他在军事指挥上 , 被认为逊色一些 , 战绩不太出色 。 解放战争刚开始时 , 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司令员 , 但很快被王近山取代 , 后来逐渐退出野战部队 , 担任地方部队领导 。 这也是人们较少知道他的一个因素 。
杨得志在红军时期仅为团级干部 , 历史职务低于上述各位 , 但他作为红1团团长 , 在长征中屡建奇功 , 是一位大功臣 , 因此在后来屡屡被委以重任 。 抗战时期 , 他曾接替徐海东任344旅旅长 , 解放战争时期 , 任新组建的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 , 率领华北部队打了翻身仗 , 抗美援朝时期还曾接替陈赓担任第三任志愿军司令员 。
评定军衔 , 不仅仅是看资历和战功 , 还必须要照顾到历史形成的“站队”问题和“山头”问题 。 像张宗逊和刘亚楼未能进入大将行列 , 是为了减少原红一方面军将领的比例 , 给二、四方面军的同志留出位置 。
【非常珍贵也颇具象征意义的一张照片:1979年对越还击战 , 东线总指挥许世友(左)和西线总指挥杨得志手挽手出入会场】
至于萧克、周纯全、王宏坤未能入选 , 则是因为或多或少犯过一些错 。 如果当初大将的名额设为20人 , 那么上述这10位倒是很有可能跻身大将行列 。 但名额只有10个 , 那他们的竞争力就显得不足了 。
【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共15位大将候选人,除了评上的10位,另5位是谁】例如 , 许世友就曾对自己没当大将表露过不满 , 但是 , 当总理说“粟裕也不过是大将”后 , 许世友马上无话可说 , 也不可能有任何理由发牢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