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共15位大将候选人,除了评上的10位,另5位是谁


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共15位大将候选人,除了评上的10位,另5位是谁
文章图片
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共15位大将候选人,除了评上的10位,另5位是谁
文章图片
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共15位大将候选人,除了评上的10位,另5位是谁
文章图片
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共15位大将候选人,除了评上的10位,另5位是谁
文章图片
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共15位大将候选人,除了评上的10位,另5位是谁
文章图片
作者:莫孤烟
在新中国57位开国上将中 , 论资历、论战功、论威望 , 不少战将不亚于部分大将 , 因此有的人为此而感到遗憾 , 认为当初大将名额给得太少 , 委屈了不少上将 。
那么 , 如果当初把大将的名额放到20个 , 有哪些人可以入选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
1952年4月 , 总政出台了实行军衔制度的草案 , 最初是把军衔设置为少将、中将、准上将、上将、元帅5个级别 , 并没有设大将 。 后来借鉴苏军的军制 , 修订了军衔条例 , 把上将、准上将改为大将和上将 。 当时给出的大将基本标准 , 为“一级军区司令员及相当于该职务者” 。
如果按照这一标准 , 符合资格的将领就多了 。 随着各野战军首长进京执掌中枢 , 自五十年代中期起 , 各大军区司令员基本由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级将领担任 , 他们都有资格当上大将 。
授衔工作非同小可 , 各级对此极为慎重 , 综合考虑了方方面面的意见 , 直到1955年1月才正式下发评定军衔的准则 , 明确指出 , 评定军衔的主要依据为现任职务、品质、业务能力 , 以及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
由于当初授衔时 , 已明确规定凡是转入地方工作的军队干部均不再授衔 , 因此谭震林、程子华、滕代远、邓子恢、张鼎丞等重量级人物就没在授衔范围之中 。 这几位战将中 , 像滕代远、邓子恢、张鼎丞都是曾经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创过根据地、拉起一支队伍的 , 当年的地位比林彪、罗荣桓都要高;谭震林、程子华等在红军时期 , 则是独当一面的军级干部 , 地位高于粟裕 。
上述几位假如参与授衔 , 授予大将是没有多大争议的 。
最开始 , 总干部部上报的预备名单中 , 为了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 列出了15位大将候选人 , 除了后来授予大将军衔的那10位以外 , 还有张宗逊、宋任穷、萧克、王震和周纯全5人 。
萧克凭借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和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的历史职务 , 按说授大将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 不过 , 由于当初在二、四方面军会师后 , 对张某的态度不明朗而背上了包袱 , 影响了后来的发展 。 一直到解放战争快结束时 , 才以四野参谋长的身份指挥作战 , 在战功方面大打折扣 , 最终没有作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入选大将 , 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
张宗逊在红军时期曾是红军主力师师长 , 黄克诚是他的政委;抗战时期任358旅旅长 , 和徐海东、陈赓平级;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 , 和粟裕、萧劲光、谭政平级 , 高于罗瑞卿、王树声、张云逸 , 是许光达的直接上级 。 张宗逊数十年来身经百战 , 许多开国名将都是他的部下 , 授予大将当然也没有问题 。
宋任穷和罗荣桓一样 , 是“三湾改编”后的第一批连队的代表 , 红军时期就是师级干部 , 长征是曾任干部团政委(团长是陈赓) , 解放战争时期曾是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委 。 作为我军政工干部的代表 , 宋任穷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亚于谭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