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因《大宅门》系列作品广为人知的郭宝昌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戏迷”。5岁开始看京剧,如今80岁的郭宝昌坦言自己已经是有75年戏龄的“老戏迷”了。这几十年,他不断在思考京剧的各种问题。京剧究竟好在哪儿,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这门传统艺术?带着这些问题,热爱和研究了一辈子京剧的郭宝昌与学者陶庆梅合作了新书《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试图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跟年轻人讲述“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7月2日下午,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青山绿水乐课堂”携手“活字文化”与三联书店在北京安徽会馆举办“我们仨,有戏!”郭宝昌和著名影视演员祖峰、跨界艺术家裘继戎现身安徽会馆,进行了一次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对话。祖峰和裘继戎虽然是为郭宝昌的新书助阵,但郭宝昌却变身主持人,对两位年轻人颇为关注。如何让年轻人爱上京剧?传统戏曲艺术对当下影视表演有何借鉴作用?通过三位的解读,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文章插图
如何让年轻人爱上京剧?
京剧应该是个性化的艺术 而不只是流派传承
郭宝昌最大心愿,就是让年轻人去看戏。他说,“据我所知,百分之九十五的年轻人不喜欢京剧,都是一次也没看过的。……说是老古董,是给老人们看的,咿咿呀呀听不懂。这就太奇怪了,你一次京剧都没听过,怎么就知道不懂?”当年创作京剧《大宅门》时,郭宝昌不但提出要把“时代观念注入传统京剧”,创作出“观众能够接受的、带有现代意识的传统京剧”,还公开宣称“把年轻人弄进剧场,让他们发现京剧很好看”。
事实上,作为京剧裘派传人的裘继戎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作为梨园行里声名显赫的家族,到裘继戎这一辈儿,裘家已是“一门四净”,“十净九裘”充分证明了裘家在戏曲界的地位。自打裘继戎懂事起,他就深知家里都希望他能继承爷爷裘盛戎的衣钵,然而他却只想成为自己。
文章插图
裘继戎表示,他9岁学戏,13岁那年和母亲上街买菜,看到了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一下子,我的脑海当中对艺术的有一个说不清楚的东西就打开了。”然而裘继戎的家族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裘继戎坦言,“我从艺的整个道路上都是很撕扯、很纠结的,带着一种悲伤和痛苦。”从小并没有见过爷爷的裘继戎自那时起,心里就一直盘旋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复制者?我为什么一定要继承我爷爷的艺术?”在裘继戎身上夹杂着对历史传承的责任和当代流行文化的刺激,他游走在新和旧之间。裘继戎一直带着这样的矛盾和困惑,直到他看到了郭宝昌的这本《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我半夜就给老爷子(郭宝昌)发微信说,等我见到您的时候特别想拥抱您。”裘继戎发自肺腑的表示,“我又激动,但是我又很悲伤,因为我承载了家族的使命和责任,但是我又很迫切的想用一种新的语言,想用一种新的艺术和语境让现在的年轻人能够爱上我们中国的艺术。但是我们怎么去做,去传递中国艺术的美,这种禅意,这种写意,我觉得光靠我们继承是不够的,所以说千言万语,不管是快乐还是伤痛,都化成了一种情绪,我其实没办法用语言去描述的。”
对裘继戎的纠结,郭宝昌非常理解,他认为,“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拿作品给观众带来好的感受就足矣了,哪怕可能你不再会唱戏,不再会扮上爷爷的扮相。”
文章插图
如今裘继戎虽然不在京剧舞台上了,但依然通过现代舞与戏曲的杂糅,让更多年轻人对京剧产生了兴趣。活动现场播放了裘继戎表演的《悟空》片段。对于裘继戎目前所尝试的创新,郭宝昌认为非常了不起,“他走出去了,他愿意创新,他愿意把京剧里面最精华的东西融合到现代艺术里面,这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呀。京剧里面十个唱花脸的有九个是裘派的,假如裘继戎依然在京剧行当,那他就是这九裘之一。京剧是一门个性的艺术,不应该只是流派传承的艺术。”
关于继承和创新,裘继戎有自己的思考,“继承先是临摹,你唱的好,唱好了之后我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然后再加上喜欢的西方的东西,再去融合,我把自己当成一个科学家去做实验。你绕了一大圈之后,其实依然有一个问题,东方人的技术和审美跟西方有的时候还是不一样的,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特别好,年轻人应该抓住当下,没有所谓的对和错。”
- 章 华:用现代雕塑凝固冰雪运动的精彩|对话名家 | 童年记忆
- 国家美术馆|上海大隐书局“花开”台州,对话“掌门人”: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
- 刘 琼:以花为媒,走向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对话名家 | 李清照
- 奥林匹克|独家对话|最温暖的“返场”听大山里的孩子讲述冬奥故事
- 浙江|对话浙江绍兴“轮椅书法家”:缺点也是另一种优势
- 对话|跨越千山万水的“音乐对话”
- 高校教师|三名高校教师亮相湖南卫视用民乐“对话”,那个长得像二胡的乐器叫什么?
- 圣贤|对话圣贤!金雀山小学“金雀朗读者”这次共读这本书
- 冬奥开幕式倒计时短片导演龙江波:二十四节气里有故事|对话名家 | 倒计时
- 怒族|乘着“冬”风 ,少数民族青年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