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一本《北京民间风俗百图》,清同光年间版本,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画成。其中有一幅题为“舍冰水图”,上有工整小楷题词:“凡三伏时,官所门首搭一席棚,木桶盛凉水,上置冰一块,棚上挂黄布四块,写皇恩浩荡,民间施舍,写普结良缘,以为往来人止渴。”看出来从乾隆到同光冰的进展,不仅是衙门的赐冰,也有了官府的舍冰,冰从官员进入普通百姓之间。
在没有皇上的日子里,盛夏的人们再无须由工部颁发冰票取冰,或者搭席棚舍冰,普通人家也可以到冰窖厂去买冰了。旧京都,一北一南,各有一个冰窖厂,就都开始热闹起来了。专门在冬天结冰时藏于地下的冰窖厂,就等着天太热时节卖个好价钱。
由卖冰繁衍的生意,也逐渐多了起来,其中冰碗和铁皮冰箱是其中两种。冰碗,指的是几种夏季水果并置于碗中,碗的底部放着碎碎冰,是一种冰镇水果,叫作水果碗,很适合炎夏消暑。也有在碗里碎碎冰上面,放新鲜的莲子、藕片、菱角肉、鸡头米的,再在上面点缀鲜核桃仁和杏仁的,这种冰碗叫作河鲜碗。前辈邓云乡先生曾经专门写过文章,介绍在什刹海夏天的荷花市场上卖的这种河鲜碗,认为“是荷花市场最精美的食品”。
铁皮冰箱,张恨水有过专门的介绍,是一种“绿漆的洋铁冰箱,连红漆木架在内,只花两三元钱。每月再花一元五角钱,每日有送天然冰的,搬着四五斤重一块大冰块,带了北冰洋的寒气,送进这冰箱。若是爱吃水果的朋友,花一两毛钱,把虎拉车、大花红、脆甜瓜之类,放在冰箱里镇一镇,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拿出来,又凉又脆又甜”。
这样的铁皮冰箱,是如今冰箱的前身了。我没有见过,连听说都未曾听说过。这是有钱人的奢侈品,并不像张恨水说“只花两三元钱”“再花一元五角钱”那样的轻松。那时候,一般人家每月才挣多少钱呀。不要说这样的冰箱,就是冰碗,虽然见过,却从来没有吃过。那时候,对于如我一样家庭生活拮据的人来说,能够买一盘刨冰,就已经是夏天很好的享受了。这种刨冰,是用机器将冰块搅碎,再在上面浇上一层兑上了颜色鲜艳的糖汁。对于我,已经很是“彻齿而沁心”了。
还有一种,叫作冰角子。以前,我是听都没有听说过的。读《燕京杂记》,里面说:“冰角子,以面裹冰为小角,沸油煮之,内冷外热,亦甚可口。”猜想,大概就和现在的油炸冰激凌,有几分相像。不过,这都是些有钱人能够吃的玩意儿。
冰窖厂一直存活于北平和平解放之后,那里还在存冰、卖冰。炎炎夏日,拉冰的板车常出入那里,东去三里河,西去珠市口,去各生意家送冰。我小时候,家离那儿不远,放学之后,我们一帮孩子常跟在车后面,手里攥着块砖头,偷偷砸下一小冰块,塞在嘴里当冰棍吃。这就是属于我这样的孩子不要钱的冰核儿。如今,这两个地名一直还在。只是前些日子我旧地重游,冰窖厂街已经基本拆干净了。原来的冰窖厂,北平解放后变为了一所学校,如今,已经拆平,建成了宽敞的马路。
老北京盛夏,还有一景,如今更是见不到了,便是借太阳之烈来晾晒衣物,以防虫蠹。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寺中经文,都在晾晒之列。清时有诗说:“辉煌陈列向日中,士民至今风俗同。”不过,不少寺庙每年这时候成了晒经会之后,风俗便开始变了味儿,逐渐成为庙会,人代替了经书,美女更是比经书养眼。《天咫偶闻》中说晒经会上“实无所晾,仕女云集,骈阗竟日而已”。
不过,这也可以看出老北京人对于生活的性情,贫也好,富也好,冷也罢,热也罢,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自寻其乐,用老北京话说,叫作“找乐儿”。
盛夏三伏天到来之际,早些年间,老北京人找乐儿最好的去处,是到东便门外的二闸游乐。二闸,又叫庆丰闸,在出东便门三里处。大运河到通州后,修通大通河之后到北京城,必要经过此地。当初从东便门的大通桥往东,一共修有五闸,都是为了蓄水,以备进入北京城的大通河水浅,妨碍船只的运输之需。
因有如此水景,二闸成为五闸中最出名者,《天咫偶闻》中说:“二闸遂为游人荟萃之所,自五月朔至七月望,青帘画舫,酒肆歌台,令人疑在秦淮河上……随人意午饭必于闸上,酒肆小饮既酣,或征歌板,或阅水嬉,豪者不难挥霍万钱。”足见那时候在整个夏天二闸的鼎盛辉煌。不仅有酒肆茶楼林立,还有艺人演艺表演,水中泛舟游泳。特别有此地的小孩子,水性极好,外号叫水耗子,可以站在瀑布的高处,待游人扔入水中钱币乃至鼻烟壶或戒指之后,跳入水中,从水中捞出,成为当时一项游人趋之若鹜的节目。
- 木槿花|用真情浇灌的大爱诗篇——刘致福散文赏读
- 美文|赏美文丨吃东西有学问 作者:肖复兴 诵读:王卉
- 肖复兴|饺子帖 | 包饺子
- 苍龙|毛主席诗词墨迹:(二十一)清平乐·六盘山赏读
- 抓阄儿|肖复兴新作谈“成长”:希望孩子们感受到爱与陪伴的力量
- 木槿花|壹粉食堂|冒着鲜花香气的美食!自制木槿花鸡蛋饼,你吃过吗?
- 听大作家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知名作家肖复兴推出少年成长小说《兄弟俩》|上游荐书| 兄弟俩
- 茉莉心香细雨天|夏花茉莉美诗八首赏读:著人茉莉花如雪,茉莉心香细雨天
- 木槿|养花就养这“4”种,打理简单花期长,开花超漂亮
- 小说|肖复兴自传式小说《兄弟俩》出版:对写作者而言,童年永远是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