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十二年|推动秦国底层对军功制的普遍认可,兵马俑有话说:一个小小的发髻( 三 )


芈月原本是楚国人 , 后来成了秦惠文王的姬妾 。 在魏冉的帮助下二人拥立年幼太子稷为王 , 就是秦昭襄王 , 芈月以太后的身份主政秦国长达三十六年 。 因实权太后的尊贵身份 , 秦国上下都以宣太后为尊 , 这位来自楚国的太后带来了许多楚国的文化 , 这些文化和秦国原有的文化相互融合 , 本文中介绍的偏髻便是其一 。
读史十二年|推动秦国底层对军功制的普遍认可,兵马俑有话说:一个小小的发髻
文章图片
楚人脑部后的辫子被秦人用来勒紧头发 , 这种扎法很新鲜 , 却很实用 。
秦军偏髻的正确扎法:后脑头发紧贴头皮 , 但要留出一撮来 , 两侧同样如此 。 这三撮头发编成麻花辫 , 统一在脑后部集合 , 两侧的头发和脑后部的头发束在一块 , 然后向顶部头在右侧扎起一个发髻 。 这样一来既省去了其他物料的辅助 , 直接就地取材 , 还特别实用 。 在战场上不会轻易脱落出现披头散发的现象从而干扰视线 。
兵马俑中的发髻直观的表达出职务高低
偏髻在秦国的流行并非从上到下获得喜爱 , 秦国贵族阶级在对于偏髻的认可只是新奇 , 而在军队中发型的区别渐渐的演变成一种身份阶级的象征 , 这一点可以从出土的秦兵马俑的发型上直接得到答案 。
读史十二年|推动秦国底层对军功制的普遍认可,兵马俑有话说:一个小小的发髻
文章图片
一号坑出土的武士俑
读史十二年|推动秦国底层对军功制的普遍认可,兵马俑有话说:一个小小的发髻
文章图片
立射俑
读史十二年|推动秦国底层对军功制的普遍认可,兵马俑有话说:一个小小的发髻
文章图片
跪射俑
读史十二年|推动秦国底层对军功制的普遍认可,兵马俑有话说:一个小小的发髻
文章图片
车左俑
读史十二年|推动秦国底层对军功制的普遍认可,兵马俑有话说:一个小小的发髻
文章图片
驭手俑
读史十二年|推动秦国底层对军功制的普遍认可,兵马俑有话说:一个小小的发髻
文章图片
下级军吏俑
读史十二年|推动秦国底层对军功制的普遍认可,兵马俑有话说:一个小小的发髻
文章图片
中级军吏俑
读史十二年|推动秦国底层对军功制的普遍认可,兵马俑有话说:一个小小的发髻
文章图片
头戴双卷尾冠的高级军吏俑 , 俗称“将军俑”
从以上图片中可以看出 , 兵马俑将士的等级最直观的变化除服饰、铠甲、装束之外还有发型的不同 。 武士俑、吏射俑、跪射俑等低级的军士发型都是偏髻 , 职位开始上升后发型和发型装束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 , 由左偏、右偏开始向中间靠拢 , 头发上的装束也开始变得不同 , 军吏俑以帻把发髻系于下巴处 , 底层士兵只是简单的梳成偏右或偏左(秦人尚右)的发型 , 从最直观的角度上区分开等级的不同 。
同样 , 可以看出偏髻传入秦国后已经从开始的民间流行 , 贵族新奇感变成底层士兵普遍认可 , 当士兵开始以此统一发髻后 , 便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战友互相砍杀拿首级邀功的现象 , 长期梳偏髻让士兵的发际线走向产生定型 , 负责检查首级的官员可以更好的区分到底是己方士兵的首级还是敌方士兵的首级 。
歪打正着的发髻
读史十二年|推动秦国底层对军功制的普遍认可,兵马俑有话说:一个小小的发髻
文章图片
当士兵梳着偏髻冲锋陷阵时 , 不仅意味着军功制在秦国底层士兵中的认可度已经普及 , 同时意味着其余各国推行的军功爵制远没有秦国彻底 , 这是秦国统一诸侯国的步伐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细节 。
读史十二年|推动秦国底层对军功制的普遍认可,兵马俑有话说:一个小小的发髻
文章图片
军功制推行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最基本的人性带来的麻烦 , 战场上互相残杀、争夺首级的现象本可以阻碍秦国军功制推行的程度 , 但谁曾想一个小小的发型却能轻而易举的解决如此棘手的弊端 。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 秦国最终完成大一统不仅有奋六世之余烈的殚精竭虑 , 腰别首级的虎狼之师 , 更有恰到好处的上天眷顾 。
尘落
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埋葬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 纵然阅遍史书也不能完全了解一个逝去千年的时代 , 唯有尘封千年后重见天日的兵马俑 , 向世人平静述说着那段古老又仿佛近在咫尺的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