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惠文王为何劳师远征?

公元前341年 , 魏国名将庞涓在马陵道下的一棵树下挥剑自刎(或说被弓箭射死)死前还留下了一句“遂叫竖子成名” 。 当然在马陵道下葬送的不单单是魏国名将庞涓 , 随之葬送的还有魏国精心打造数十年的“魏武卒”以及魏国祖孙三代苦心经营之百年霸业 。 这一次大战对战国格局来说变化是巨大的:
改变了以往魏国“一超多强”的时代 , 此战之后魏国虽然还有余力自保 , 可对压服周边诸国已经力不从心 。 更可怕的是 , 魏国西边的秦国 , 东边的齐国 , 南边的楚国都已经崛起 , 正一步步的蚕食着魏国的土地 。 孙膑此战可谓说是军事上的重大变革 , 战国前期各国战法其实还有点春秋时代的影子 , 而孙膑此战充分的发挥出了《孙子兵法》之中“兵者 , 诡道也”的精髓 。 此战也打了七雄一闷棍 , 原来仗可以这么打 。 此战之后 , 魏国衰败已成定局 , 而取代魏国霸业的则不是齐国 , 虽然齐国攫取了马陵之战后胜利的果实 , 可是他们却为秦国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 同时南方的楚国也开始向中原扩张 , 因而战国历史又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即:齐楚秦三强争霸的时代 。
【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惠文王为何劳师远征?
文章图片
在战国历史中楚国和秦国之交集不可谓不深 , 然齐国和秦国因为地理上的缘故因而交集不多 。 在五国伐齐之前齐国一直如一座大山般的阻挡在秦国大军的铁蹄面前 , 而秦国每次对外有军事行动 , 都会关注东海之滨的举动 ,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齐国和秦国的一次对决也是首次对决:桑丘之战 。
桑丘之战前的战国
桑丘之战爆发前几年 , 战国格局由魏国“一超多强”的时代转变为齐秦争霸 。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相隔甚远且互不交集 , 此时的齐秦两国并没有利益上之冲突 , 所以这一段时期也堪称是两国的蜜月期 。 因而这一时期他们的打击目标则还是之前令诸国震恐的强国:魏国 。
但是战国的局势就如同今时今日之股票一般的起伏不定 , 所以春秋战国时代也因此而精彩 。 正如本杰明·迪斯雷利那句经典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
公元前233年 , 楚国大将昭阳率领楚国大军连夺魏国八座城池 , 一时间震动整个魏国朝堂 。 而与之相对的在西边的秦国朝堂在如何对待魏国问题上意见也很大:有人希望联合楚国进一步打压魏国则可以获取战果;而此时的秦相张仪却提出了不同之意见:“欲以秦、韩、魏之势伐齐、荆” 。 即秦国帮助韩魏两国击退楚国之进攻 , 从而与韩、魏两国结成同盟状态;而与之相对的如果秦国在此时和楚国一起进攻魏国 , 那么魏国则可能会被迫导向楚国一边 , 而以后秦国想要在魏国这边获得利益则就更难了 。
【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惠文王为何劳师远征?
文章图片
秦惠文王在权衡利弊之后就采纳了张仪之意见 , 主动帮助魏国击退了楚国之进攻 , 而韩、魏、秦三国之联盟成功遏制了楚国的进攻 , 楚国大胜魏国之攻势则由此瓦解;而楚国因为没能从魏国手上尝到甜头 , 因而楚国大将昭阳则趁此时楚国朝野士气高涨的良好形式之下调转枪头对准东海之滨的齐国 。
楚国将矛头对准了东海之滨齐国这一动向自然瞒不住远在西边的秦国 。 对于秦国而言此时的秦惠文王已经不在满足于河西之地 , 在帮助魏国化解了楚国之攻势之后 , 他想要扩大战果 , 因而此时的秦国也不约而同的向东海之滨的齐宋边境进发 。
当然笔者对于秦国远道攻齐事件也有自身之一定看法 , 秦国为何要劳师远征?诸位看官不妨想想:秦国本身和齐国并不接壤 , 就算他取得了齐国的土地 , 以当时如此恶劣的形势他也不可能派遣军队在远离秦国本土如此远的地方派兵驻扎 , 因而对于秦惠文王此举笔者是这样看待的:
打探一下齐国的实力 , 毕竟以前两国从未交手 , 不知道齐国军队的战斗力比之秦军究竟如何 。 就算没有土地上的利益借此也可以打压一下齐国 , 壮大秦国的声势 。 当然秦惠文王还有没有除此以外的其他因素而劳师远征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 这一切都埋藏在了以往的历史之中 。
当然此时的齐国根本不会考虑这些 , 因为此时齐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首先秦楚两大强国压境 , 如何以最有效的措施化解这次危机则成为了当时齐国迫在眉睫之事;奈何当时田忌出走 , 孙膑隐退 , 此时的齐国除了田盼之外暂无可用之将 。 而针对上述情况齐威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策 , 让此前从未显山露水的匡章为主将去抗击秦国军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