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一个核桃,一个退伍共产党人,带着一方村民收入翻了十倍


中毒|一个核桃,一个退伍共产党人,带着一方村民收入翻了十倍
文章图片
中毒|一个核桃,一个退伍共产党人,带着一方村民收入翻了十倍
文章图片
中毒|一个核桃,一个退伍共产党人,带着一方村民收入翻了十倍
文章图片
中毒|一个核桃,一个退伍共产党人,带着一方村民收入翻了十倍
文章图片
中毒|一个核桃,一个退伍共产党人,带着一方村民收入翻了十倍
文章图片
中毒|一个核桃,一个退伍共产党人,带着一方村民收入翻了十倍

白牛村往事 。
文/吴鹤鸣
编辑/范婷婷
你见过这样的村子吗?
7年前 , 二维码在这个村就是标配 , 随处可见 , 扫一扫就能进入这家人开的网店 , 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核桃都来自这里 。 如今村口新建了一座洋气的电商大楼 , 免费提供给村里的电商户做直播 , 每年各色淘宝村榜单几乎都有它的名字:白牛 。
古时候这里是徽杭古道的必经之路 , 也是古昌化的四大集市之一 , 码头、盐铺、邮局 , 配置齐全 。 道路的中间是一棵七百年的香樟古树 , 郁郁葱葱 , 几年前白牛村趁着全域整治 , 休整全村道路 , 拆除违建 , 清理垃圾 , 特意绕开这棵树 , “这是白牛人的命根 , 不能动” 。
村道两旁如今全是“某某炒货”的招牌 , 全村的人不是在打包就是在拣货、炒货 , “很奇怪 , 我们村没有人打麻将的” , 做了几十年村支书的金土根眼看着白牛村人均年收入从不过数千元 , 到如今早已翻了十倍不止 。
白牛村的故事 , 要从2007年一个大学生返乡说起 。
下岗 , 下海
2007年 , 年近不惑的叶盛每天都处在压力和焦虑当中 。 他已经下岗八年 , 一直为实体店供货山核桃 , 但是一年忙到头 , 存不下钱 , 还欠了十几万的债 , “病也生不起” 。
1999年 , 20世纪的最后一年 , 因国企改制 , 才27岁的叶盛从当地供销社下岗 。 下岗对很多人来说是发愁今后的生计 , 而对叶盛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 , 性情直爽的叶盛与周围人总有些格格不入 , “很早就想辞职” , 早几年叶盛想趁着政策利好下海经商 , 但捧着国企“铁饭碗” , 家里人不允许叶盛辞职 。
叶盛
下岗之后 , 叶盛做起贩卖核桃的生意 。 白牛村几乎没有物产 , 核桃的产地大多都在“昌北”地区 , 村民一直做的是小本生意 。
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 叶盛从农户手里收购核桃 , 加工炒制 , 再供给实体店销售 , 但叶盛在杭州找不到愿意摆货的商家 , “因为杭州地区的市场几乎饱和 , 到处都是‘临安山核桃’ , 供货商们还相互压价 ,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卷’得厉害” 。
为了销路 , 也为了省钱 , 叶盛常常背着一百多斤的核桃 , 走上十几里的山路 , 再坐车辗转苏州、绍兴、桐乡等地 , 即便如此 , 每年也仅能勉强维持生计 。
经销商压货款是常规操作 , 但当时叶盛年轻 , 没有经验 , “也没什么办法 , 吃了一些亏” , 被压货款让叶盛直接断了现金流 , 几乎倾家荡产 , “当时贷款又很困难” , 叶盛最高只能从银行贷5万元 , 又跟亲戚借了3万周转 。
然而这些钱只是杯水车薪 , “收一次核桃就没了” , 资金链的问题让叶盛的生意没法做大 , 一直陷在借贷-还贷的死循环里 。 没过两年 , 叶盛的第一个孩子出生 , “压力很大 , 每天一睁眼想的都是怎么赚钱” 。 到了2007年 , 叶盛负债十多万 , 不堪重负 。
邻居老潘
转机发生在2008年 , 叶盛的邻居老潘开了一个网店 , 成了 。
这个老潘 , 就是潘小忠 , 是一名党员、退伍军人 , 也白牛村第一个开网店的人 。 今年42岁的潘小忠 , 97年入伍参军 , 在新疆服役 , 是“最后一届的三年义务兵” , 因为表现优异在部队里入了党 。 退伍后的潘小忠最早在安徽的工商银行的一家分行负责押钞 , 一干就是四年 。
共产党员、退伍军人 潘小忠
2004年 , 同样是因为体制改革 , 银行要合并到杭州 , 潘小忠不愿意换地方 , 再加上一直想自己做生意 , 于是干脆辞职下海 , 与妻子邵洁两人在绍兴开起了小店卖坚果 , “实体店店租太高 , 不好做” , 而他们没有选择在杭州开店的原因与叶盛如出一辙 , “杭州卖核桃的太多了” , 销路单一 , 地域受限 , 潘小忠和叶盛的困境是整个白牛核桃生意人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