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中国简史——西周( 四 )


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血缘宗法上的嫡庶大小关系 , 又是政治上的君臣上下关系 , 族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 由此建立起非常有序稳定的宗法体系 , 将周王室内部的人心紧紧的凝聚在一起 , 稳定了当时的政权 。
【历史故事】中国简史——西周
文章图片
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核心是嫡长继承制 , 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 。 中国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 , 但也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区别 。 商朝末年才完全确立了嫡长继承制 。 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 , 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 , 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 。
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辅相成 , 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国家控制体系 , 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得周王朝的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四面八方 , 他们不再是小邦周 , 而是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国王朝了 。
【历史故事】中国简史——西周
文章图片
周公制礼是一个历史事件 , 即在周公主持下 , 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 , 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
“礼”强调的是“别” , 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 , 即所谓“亲亲” 。 有别有和 , 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 , 即宗法制 , 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 。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 , 内容极为丰富 ,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 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 , 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 , 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范 , 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
周礼制度规范正当性的根据 , 是仁爱精神 , 或者更确切地说 , 是博爱精神 。 儒家“仁爱”观念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差等之爱;一体之仁 。 只谈差等之爱 , 最终会逻辑地导向杨朱的“唯我” , 即不再是儒家;只谈一体之仁 , 最终会逻辑地导向墨翟的“兼爱” , 也不再是儒家 。 儒家的“仁爱”观念 , 既承认“爱有差等”的生活实情 , 又通过“推扩”的功夫 , 超越这种差等之爱 , 走向“一视同仁” 。 所谓“推扩” , 就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 , 例如:“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乃至“亲亲而仁民 , 仁民而爱物” 。 这也就是所谓“博爱” , 即韩愈所说的“博爱之谓仁” 。 此乃制度规范之正当性的根据所在 。
周公旦摄政六年 , 当成王已经长大 , 他决定还政于成王 。 在还政前 , 周公作《无逸》 , 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 , 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 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 。 然后“还政成王 , 北面就臣位” 。 周公旦退位后 , 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 , 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 。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 , 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 , 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 。
周穆王姬满(约前1026年—约前922年) , 姬姓 , 名满 , 又称“穆天子” , 周昭王之子 , 西周第五位君主 。 在位55年 , 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 周穆王好游猎 , 四处征伐 , 在表面强盛的背后 , 为周王朝埋下了种种隐患 。 他在位期间开始对北方犬戎进行征讨 , 炫耀武功 , 导致犬戎不在向周朝进贡 , 也断绝与周朝的正常往来 , 使得犬戎和周王朝矛盾激化 , 之后犬戎不断强大 , 侵犯周王朝 。
分封制弊端显现 。 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 , 西周王朝建立了封建亲戚 , 以藩屏周的格局 , 依靠地方诸侯的辅助 , 周王室实现了对一个领土广大的王朝的掌控 , 然而 , 西周的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 , 它同时赋予诸侯高度自治权利 , 诸侯在其分封的国内有独立的行政和军事权力 , 很容易发展自己的势力 , 诸侯实力的增强 , 一方面 , 能够给西周王室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 ,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 , 随着诸侯实力的增强 , 他们的离心力也日益加强 。 虽然周人说他们的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但在分封制度下 , 周王室能够直接控制的区域只集中在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被称为王畿之地的不大的地区 。 然而就在这不大的地区内 , 周王室的控制程度也在不断减弱 , 随着不断的封赏 , 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