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迅速控制疫情后,外媒感叹

每经编辑 张杨运
北京迅速控制疫情后,外媒感叹
文章图片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微信公号8日消息 , “中国首都北京昨天(6日)无新增确诊新冠病例 , 这是此次疫情26天以来首次零新增 。 ”7月7日 ,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在一篇报道中如是写道 。 美国彭博社观察称:“在26天前 , 北京的一处食品批发市场一度出现了疫情复燃的情况 , 并在当时一度令正在从新冠肺炎疫情中走出来的世界再次陷入了不确定性 , 也令日子开始恢复正常的北京市民颇受打击 。 但在之后的26天里 , 北京这座拥有超2000万人口的城市 , 看起来已经成功控制住了这场一共导致335人感染的疫情 。 ”
历经近一个月的“战时状态” , 北京全力与病毒赛跑 , 艰苦卓绝、争分夺秒 , 终于在对决中掌握了主动 。 境外媒体认为 , 与之前在武汉疫情暴发时所采取的全面封锁不同 , 这次北京采取的措施更有针对性 , 其举措也更值得其他国家在复工和重启时借鉴 。

“控制疫情的关键策略是积极开展核酸检测和追踪密切接触者”

“中国正努力遏制其首都的新疫情 , 但举措较通常采取的措施更为克制 。 ”美国《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分析:“如今中国控制疫情的关键策略是积极开展核酸检测和追踪密切接触者 。 ”报道称 , 政府在医院、公园入口、体育馆和社区中心设立检测点 , 要求超市和餐馆从业人员、医护人员 , 以及确诊病例所在小区的所有居民接受检测 。 近期曾进入已被封闭的新发地市场的人都会收到一条短信 , 敦促其立即接受检测 。
“检测点十分迅速地在一夜之间建好 。 ”美国CNN采访人员戴维·卡尔弗在题为《这可能就是北京快速应对疫情的秘诀》的现场报道中介绍 , 金融街街道检测点是北京多个新建检测点之一 , 承担附近19个社区居民的核酸检测任务 。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 , 该街道利用闲置空地划分等候区、检测区、应急处置区、医务人员休息区等 , 每个区域之间都采取硬隔离方式进行区隔 , 并张贴一米线保持距离 。 这个检测点约有100名医护人员 , 按2个小时轮班 , 每天采集时间从早上9时持续至晚上10时 。 医护人员用过的防护服都有单独的处理区域 , 避免交叉污染 。
“自6月11日在丰台区新发地批发市场中发现近两个月以来首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以来 , 检测工作已扩展至全市数百个社区 , 出租车司机、外卖员以及餐馆、市场和食品店的工作人员作为高风险人群得到了重点关注 。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描述说:“检测队伍好像一条快速有序的生产线 , 接受检测者首先必须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 以访问一个健康应用程序 。 接受检测后 , 人们将通过该应用程序收到结果 。 ”
“因为采取‘混检’方法 , 中国的每日检测能力迅速提升 。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分析说 。 据外媒介绍 , 这种方法就是把一批取自不同人的拭子放在一起进行检测 。 阴性结果意味着一个批次的所有样本都可以排除 , 但是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 , 医务人员将对这一批人中的每一个人进行单独检测 。 美国彭博社指出:“这种大面积的检测今年5月在武汉也上演过 , 中国一天就能检测380万的样本 , 是全世界最快的一个国家 。 ”同样的观察还来自香港《南华早报》:“诚然 , ‘混检’仅对感染人数少的地区有用 , 但它帮助北京和武汉大大提高了检测能力 。 这种办法帮助人们缓解了恐惧 。 ”外媒还援引白宫首席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的话说 , 美国正在“认真考虑”这种方法 。

“北京并没有对全城采取封闭式管理 , 而是重点防疫”

与武汉抗疫相比 , 北京防疫措施新变化 , 受到外界格外关注 。
“与上次武汉疫情相比 , 这次人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中国这次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惊慌失措 , 而是从容不迫进行处理 。 ”埃及《祖国报》报道说 。
《纽约时报》总结称:“在新一轮疫情中 , 北京并没有对全城采取封闭式管理 , 而是重点防疫 。 ”彭博社也注意到:“北京这次并没有让所有人都留在家里隔离 , 而是有针对性地封锁了临近疫情中心的几个社区 , 这些高风险区域的人被要求每家只能有一个人外出购买必需品 。 ”同样的观察还来自香港《南华早报》:把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都按风险进行分类 , 分别用不同方式管理 , 避免了盲目的“一刀切” 。
英国《经济学人》注意到 , 6月16日 , 北京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以宣布抗疫措施 , 他们谈到“限制”(restrictions) , 避免使用“封城”(lockdown)一词 。 彭博社也指出 , 中国这次也没有像武汉那样封锁北京的出京渠道 , 一些地方对来自北京的人实施就地隔离2周的措施 。
“最初 , 我们对新冠病毒知之甚少 , 也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 。 面对不确定性 , 全面封锁是避免潜在灾难的唯一办法 。 现在虽然仍有许多未知数 , 但我们对这种病毒如何传播和影响人们有了更好的了解 。 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已经发展出一个结构和机制的‘免疫系统’ , 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迅速启动起来 。 ”香港《南华早报》分析认为 , 北京之所以能以“精准的方法”应对此次疫情反弹 , 得益于“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数据 。 北京在一周内检测了近230万人 , 并通过短信通知有风险的市民 。 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都按风险级别进行了分类 。 在城市的其他地方 , 只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 生活和生意就可以继续进行 。 二是迅捷的社会响应机制 。 政府、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合作收集、发布数据并采取行动 。 基层团队对个别的社区、建筑物和组织采取了相关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