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1981年,一个中学生捡到一枚26面的印章,见证了“天下第一岳父”的荣耀

1981年 , 陕西旬阳 , 13岁的宋清按住同学的头 , 拿着一个黑不溜秋的印章 , 正要往他脸上盖 , 恰在此时 , 语文老师踩着上课铃声进来了 , 他一把夺过印章 , 定眼一看 , 觉得是个文物 , 不由大声问道:“这东西哪来的?”
宋清闻言 , 吓了一大跳 , 急切道:“老师 , 这……这是我捡的 。 ”接着 , 宋清一五一十地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发现这枚印章的 。
【历史故事】1981年,一个中学生捡到一枚26面的印章,见证了“天下第一岳父”的荣耀
文章图片
就在前一天 , 放学回家的路上 , 宋清捡了一根带叉的树枝 , 一路推着前行 。 树枝在地面欢快地弹射着 , 恰似他飞扬的青春……
突然 , 树杈和一个黑不溜秋的“石子”亲密接触在一起 , 蓄势已久的树杈“噗”地一声 , 将石子撞飞起来 , 石子划过一道优美的抛物线 , 翻滚着掉落在路边的杂草丛中 。
“石子上面好像刻着字!”说时迟那时快 , 宋清一个箭步上前 , 在杂草丛中翻出那块石子 , 果然发现石子上面刻满了字 。
这是一个漆黑如墨的石子 , 呈球体8棱26面 , 其中正方形的面有18个 , 三角形的面有8个 , 宋清数了数 , 有14个面刻着繁体字 。
【历史故事】1981年,一个中学生捡到一枚26面的印章,见证了“天下第一岳父”的荣耀
文章图片
“这是印章吗?可是印章不都是一个面的吗?”宋清拿着石子 , 翻来覆去看了又看 , 实在看不出个所以然 , 便将其揣进了裤兜里 。
第二天 , 宋清带着石子来到学校 , 一位同学看过后 , 指着印面上的“刺史之印”四个字说:“刺史不就是古代的官名吗?这应该是仿照古代官印做的玩具 。 ”
宋清一听 , 觉得在理 , 连连点头称是 。 突然 , 他灵机一动 , 把印章上带有“令”字的一面拓在白纸上 , 作为指使同学的一张令牌来做游戏 , 而后又把“大都督印”“刺史之印”等拓在白纸上分发给同学 , 给他们“任命” 。 不多时 , 同学们都当上了官 , 教室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
玩到兴起 , 宋清还逮着同桌 , 作势要给他脸上盖个章 , 说要将他发配岭南 。 谁知上课铃声突然响起 , 语文老师也在这个时候进来了 。
老师见学生们闹得不像话 , 一把夺过宋清手中的印章 , 定眼一看 , 顿时皱起了眉头 。 原来 , 这名语文老师是个书法爱好者 , 他一眼就发现 , 这枚印章上所刻书法浑厚端正 , 遒劲挺拔 , 有浓厚的魏书意趣 , 不像现代人的手笔 。
【历史故事】1981年,一个中学生捡到一枚26面的印章,见证了“天下第一岳父”的荣耀
文章图片
想到这里 , 语文老师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 不由皱眉大声道:“这东西哪来的?”
宋清哪里敢隐瞒 , 连忙如实相告 。 而后 , 在语文老师的劝说下 , 宋青将这枚印章上交给了旬阳文化馆 。 为此 , 学校还特地给宋清奖励了一支钢笔和一本64开红皮塑料工作笔记本 , 对其拾金不昧的行为给予表扬和肯定 。
然而 , 由于这种多面体印章太过罕见 , 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无法说清这枚印章的价值 , 只能把他放在角落蒙尘 , 后来 , 旬阳县博物馆成立了 , 文化馆又将其移交至旬阳县博物馆 。
岁月悠悠 , 转眼就是十年 。 1991年的一天 , 考古专家王翰章各地采风时途径陕西旬阳县 , 得知当地有一枚印章至今未鉴定出来 , 特地赶到旬阳县博物馆一探究竟 。
当他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印章 , 不由惊讶道:“居然是媒精!”
【历史故事】1981年,一个中学生捡到一枚26面的印章,见证了“天下第一岳父”的荣耀
文章图片
煤精 , 顾名思义 , 是煤中精华 , 具有明亮的沥青和金属光泽 , 抛光后光润如玉 , 适宜于雕刻工艺品和装饰品 , 故有煤玉、黑宝石之称 。 煤精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 , 极为罕见 , 所以 , 用煤精刻制的印章 , 王翰章也是第一次见 。
王翰章小心翼翼地捧起印章 , 仔细研究起来 。 这枚煤精印章通体高4.5厘米、宽4.35厘米 , 重75.7克 。 印章共26个面 , 其中有14个面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 。 让他咋舌的是 , 印面所刻的官职一个比一个大 , 什么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
印章的主人到底是何方神圣?王翰章迫不及待地翻看起其他印文: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信启事、信白笺、密、令……
【历史故事】1981年,一个中学生捡到一枚26面的印章,见证了“天下第一岳父”的荣耀
文章图片
显然 , 这枚印章的主人是一名叫“信”的朝廷重臣 , 那么 , 历史上是否有个叫“信”的大佬呢?
不待王翰章细想 , 一面刻有“X孤信白书”的印面闯入他的眼帘 , 仔细辨认后 , 他喃喃道:“独孤信 , 原来是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