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资治通鉴之三国正史11:董卓空手套白狼,连放三招直接奠定大局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原文】董卓之入也 , 步骑不过三千 , 自嫌兵少 , 恐不为远近所服 , 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 , 明旦 , 乃大陈旌鼓而还 , 以为西兵复至 , 雒中无知者 。 俄而进及弟苗部曲皆归于卓 , 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 , 卓兵于是大盛 。
公元189年 , 东汉朝廷内宦官集团与何进集团火并 , 两败俱伤 。
京城洛阳出现权力真空 , 董卓趁虚而入 。
由于事发突然 , 董卓带的兵马只有区区三千人 。
虽然凉州精兵的勇猛名声在外 , 但相对于当时洛阳已有的武装力量(已故汉灵帝的西园军、执金吾的治安部队、虎贲、羽林的大内禁军、城门校尉的城防兵、司隶校尉的宪兵队、河南尹的地方部队等等) , 不足以形成压制之势 。
董卓明白:
自己尚能稳坐京城 , 主要是因为大将军何进被杀 , 权力的突然真空让各方势力都在观望、等待 。 一旦各方势力回过味来 , 联合起来对付他 , 必将是凶多吉少 。
于是董卓连发三个大招 , 一下子扭转实力对比 , 直接奠定大局 , 让他入主京城 。
【爱历史】资治通鉴之三国正史11:董卓空手套白狼,连放三招直接奠定大局
文章图片
这三招剑走偏锋却环环相扣、稳扎稳打 , 值得每一个职场人、创业者和后来人借鉴 。
一是虚张声势塑造个人形象 。
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 , 明旦 , 乃大陈旌鼓而还 , 以为西兵复至 , 雒中无知者 。
董卓非常明白 , 当前形势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兵力单薄 , 一旦出事可能控制不住局势 。
于是他非常聪明地派军队每隔四五天 , 夜里悄悄出发到军营附近处 , 第二天早上再严整军容 , 大张旗鼓地返回 , 让人以为西方凉州又派来了援军 , 而洛阳城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底细 。
董卓通过这种办法 , 成功将自己塑造成当时形势下 , 最有实力且最能掌控一切的“外在”形象 , 让那些在京城等待观望、走中间路线的力量能够倒向他、支持他 。
显然 , 这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做法 , 很多人不屑于此 , 认为这不符合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传统美德” 。
但当你还处于弱小的时候 , 还是非常必要用这种“虚张声势”来对自己包装、美化 , 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实力、更值得信赖、更让人放心 。
当然 , 虚张声势只是手段 , 而不是目的 。 单纯地为了虚荣心 , 或者其他利益不成正比的事情而虚张声势 , 是没有必要的 。
【爱历史】资治通鉴之三国正史11:董卓空手套白狼,连放三招直接奠定大局
文章图片
二是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 , 积极引入战略合作者
俄而进及弟苗部曲皆归于卓 。
董卓虚张声势塑造个人形象的一个直接结果 , 就是何进与何苗的部下都投靠董卓 ,
当时 , 大将军何进与其弟何苗在火并中均被杀死 , 他们所辖的部队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
这些军事力量属于何进所代表的外戚势力 , 既不愿被宦官集团所管辖 , 又无法被士大夫和世族高门所接纳 , 所以他们是观望等待时事发展的主要代表 。
当他们看到董卓虚张声势放出的“实力最强、掌控一切”信号后 , 自然毫无包袱地倒向董卓一方 。
董卓自然愿意接纳何进和何苗的部下 , 兵力大盛 , “虚张声势”就真正“由虚转实” 。
在现实中 , 很多创业者都在干着上面这两件事:
首先你要有个具体的商业模式 , 其次你需要“虚张声势”地把业绩吹起来 , 通过适当的兼并扩张、合并报表 , 吹出来的业绩引起风投的关注和重视 , 然后引入战略投资者实力大增之后 , 后面跟投的自然就多了 。
【爱历史】资治通鉴之三国正史11:董卓空手套白狼,连放三招直接奠定大局
文章图片
三是兼并直接竞争对手
【爱历史】资治通鉴之三国正史11:董卓空手套白狼,连放三招直接奠定大局】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 , 卓兵于是大盛 。
当时 , 董卓在洛阳最主要的军事对手就是丁原 。 《后汉书·卷二五》记载:
"(何)进以(袁)绍为司隶校尉,王允为河南尹,乃召武猛都尉丁原、并州刺史董卓,将兵向京师,以胁太后 。 "
董卓统率的凉州兵屯河东 , 丁原统率的并州兵屯驻河内 , 并州、凉州两支部队 , 是何进当时所倚靠的主要军事力量 。
当东汉朝廷突发内乱的时候 , 率先进入京城的董卓看上去掌控了局势 。
但是同时 , 丁原的并州部队也成为另一个可以左右局势、与董卓分庭抗礼的军事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