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比疫苗更直接的中和抗体 新冠特效药的希望与未知

:原题为_中国新闻周刊|比疫苗更直接的中和抗体 新冠特效药的希望与未知。
中和抗体:
新冠特效药的希望与未知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人员/彭丹妮
发于2020.7.06总第954期《中国新闻周刊》
6月15日 , 《科学》杂志一口气发表了5篇与中和抗体有关的文章 , 来自荷兰与美国的多个团队报告了他们筛选到的不同中和抗体 。 6月22日 ,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与西湖大学周强等人也在该杂志上发表了他们找到的单克隆中和抗体……有关中和抗体的研究进展不断在学术期刊上涌现 , 让深陷新冠疫情中的人们感到 , 这似乎是一根新的救命稻草 。
新冠病毒表面刺突状蛋白S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像爪子 , 通过抓住人体细胞表面一种名为ACE2的受体 , 得以进入人体细胞 , 并实现大量病毒复制 。 能够认出并且结合病毒表面特定的“爪子” , 抢先阻止病毒与人体细胞结合的抗体 , 就叫中和抗体 。
疫苗的原理 , 是通过让身体的免疫系统识别病毒 , 活化出对该病毒具有很强中和能力的抗体 , 而抗体药物则更为直接——科学家在实验室通过一系列试验 , 筛选出中和活性最高的抗体 , 直接实现治疗和预防 。 眼下 , 全球已经有部分中和抗体开始了一期人体试验 , 其研究热度与进度仅次于被万众瞩目的疫苗 。
“新冠疫情的下一个‘大事件’”
美国贝勒大学医学院疫苗科学家皮特·霍特兹认为 , 单克隆抗体疗法有成为新冠疫情下一个“大事件”的巨大潜力 。 所谓单克隆抗体 , 简单来说就是只选择一种抗体 , 与之对应的是多种抗体组合的“鸡尾酒疗法” 。
今年4月 , 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迈克尔·罗斯巴什在内的12位顶级科学家向美国政府递交了一份美国“新冠时代的曼哈顿计划” , 指出要防止新冠肺炎第二波流行 , 单克隆抗体是最有希望的抗病毒选项 。
在已恢复的新冠感染体内抽取血液、选择最有效的抗体、大量复制并将其制成药剂——这可以被看作“现代版”的恢复期血浆疗法 。 该疗法通过采集康复期患者富含抗体的血液 , 经过处理再输注给其他患者 , 是一种传统的被动免疫治疗方法 。
早在今年2月武汉抗疫期间 , 就有征集康复期患者血浆用于此疗法的试验 。 但这种方法因为诸多限制无法大规模推开 。 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 , 主要原因是治疗性血浆来源有限 , 不同人体内的抗体也不尽相同 , 且活性浓度也不太一样 , 因而治疗效果会有变化 。 而长期更有用的研发策略是从康复期患者身上寻找、分离、鉴定这些不同的中和抗体 , 基于功能最后选出具体的抗体进行后续开发 , 也就是研制抗体药物 。
丁胜解释说 , 中和抗体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B淋巴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 , 用新冠病毒S蛋白不同部位作为抗原与细胞相互作用 , 然后寻找出高亲和力的中和抗体 , 继而通过一些工程手段对抗体进行调整、优化、克隆 , 来完成中和抗体的筛选和大规模生产 。
5月4日 , 来自荷兰乌得勒支大学、伊拉斯姆斯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称 , 他们已经鉴定出一种来自人体的有效抗体 。 随后 , 包括哈佛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等机构也报道了他们的中和抗体 。 5月26日 , 《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王新泉与深圳三院张政等人的抗体研究成果 。
同一天 , 来自中科院微生物所的严景华、高福;武汉病毒所袁志明;国家疾控中心王福生等科研人员的中和抗体研究成果也在《自然》上在线发表 , 是世界上率先推进至恒河猴实验的一款中和抗体 。 这款中和抗体被命名为“JS016” , 后期临床试验和商业化等工作由君实生物推进 , 其Ⅰ期临床试验由华山医院教授张菁与张文宏联合主持 。
6月1日 , 美国制药公司礼来宣布 , 其与加拿大AbCellera公司合作研发的一款中和抗体已经进入Ⅰ期临床试验 , 目前正在美国的32例新冠住院患者身上进行首批临床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