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龙泉窑青瓷的历史起源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系统 , 窑场分布在浙江省南部龙泉市境内的瓯江两岸 , 现发现窑址300余处 。 龙泉市境内的窑址可分为龙泉东区与龙泉南区 , 以龙泉南区为核心[1] 。 位于龙泉市南40公里处的琉华山下大窑村的大窑是龙泉南区的核心 , 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 。 根据历次调查发掘所得的资料可知 , 晚唐、五代时期 , 龙泉地区受越窑影响开始生产青瓷[2] , 但真正具有龙泉窑独特风格的青瓷在五代以前并未形成[3] 。
【历史故事】龙泉窑青瓷的历史起源
文章图片
北宋龙泉窑青釉蕉叶纹注子
浙江省博物馆藏
【历史故事】龙泉窑青瓷的历史起源
文章图片
北宋龙泉窑青釉蕉叶纹注子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北宋时期 , 龙泉窑开始在金村地区成规模烧造 ,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 宋人叶寘《坦斋笔衡》载 ,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 , 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 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 , 汝窑为魁 。 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 , 质颇粗厚 。 ”虽然此文献形容龙泉所产瓷器“质颇粗厚” , 但能与名闻天下的汝窑并列 , 说明龙泉窑在当时已具有一定的地位 , 并成为宫廷关注的对象 。
【历史故事】龙泉窑青瓷的历史起源
文章图片
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莲瓣纹五管瓶
浙江省博物馆藏
【历史故事】龙泉窑青瓷的历史起源
文章图片
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莲瓣纹五管瓶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北宋早期龙泉窑的器物胎薄 , 胎色较白 , 质地细腻 , 多数器物施淡青色薄釉(透明釉) , 这也是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的釉色特点 , 亦称“淡青釉瓷” 。 北宋早期龙泉窑的淡青釉产品在器形、装饰及装烧工艺上与越窑、瓯窑和婺州窑有着紧密联系 , 反映了浙江地区青瓷的时代风格与地区特色 , [4]但这并不对龙泉窑青瓷风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 龙泉窑青瓷独特风格的形成有其自身规律 。
【历史故事】龙泉窑青瓷的历史起源
文章图片
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莲瓣纹盖瓶
浙江省博物馆藏
【历史故事】龙泉窑青瓷的历史起源
文章图片
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莲瓣纹盖瓶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北宋中期以后越窑、瓯窑趋于没落 。 龙泉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 进入中国古代青瓷史上的龙泉青瓷时代 。 这时期的龙泉窑青瓷胎体变厚 , 质地较粗 , 胎呈灰色或淡灰色 , 釉色青黄或青绿 , 常被称作“翠青釉瓷” , 釉层较薄 , 玻璃质感强 。 代之淡青釉青瓷而来的“翠青釉”产品 , 胎色变深 , 从以白胎为主变成以灰白胎为主;釉由浅颜色的淡青转变成青绿色 , 由干涩转向莹润;纹饰从刻划花转向粗刻花填以篦划纹、篦点纹等作为地纹 , 题材从牡丹为主转向菊花为主 。 [5]
北宋晚期龙泉窑的翠青釉产品在金村地区一直延续到南宋早期 , 在装饰上有一个逐渐简化的过程 。 翠青釉产品的出现是龙泉窑从地方窑口成为全国性大窑场 , 产品从仅限地方使用到进入宫廷用瓷的重要标志 。 [6]
北宋龙泉窑青釉卷草纹熏炉座
2003年浙江省松阳县西屏镇云岩山下
北宋癸酉年(1093年)墓出土
松阳县博物馆藏
【历史故事】龙泉窑青瓷的历史起源
文章图片
北宋龙泉窑青釉卷草纹熏炉座
2003年浙江省松阳县西屏镇云岩山下
北宋癸酉年(1093年)墓出土
松阳县博物馆藏
注释:
[1]龙泉南区是指龙泉市区以南的小梅、查田、兰巨、剑池4个乡镇(街道)所涵盖的区域 , 目前已发现187处古代窑址 。 其中在大窑村、金村、溪口村发现的窑址 , 是这一区域最重要的3个窑址群 。 南宋至明代中期以前 , 这里是龙泉窑的核心产区 , 其产品体现出了龙泉窑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 。
[2]1960年在发掘龙泉大窑和金村两地的古窑址时 , 在北宋窑床之下发现了五代的瓷片堆积 。 从出土瓷器特征来看 , 龙泉窑是继承越窑而发展起来的 , 并且接受了瓯窑的传统 。 参见朱伯谦、王士伦:《浙江省龙泉青瓷窑址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 , 《文物》1963年第1期 , 第27页 。
[3]陈克伦:《关于早期龙泉窑瓷器几个问题的研究》 , 《上海博物馆集刊》2000年 , 第318-327页 。
[4]冯先铭:《中国陶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1年 , 第411—412页 。
[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青瓷博物馆:《浙江龙泉金村青瓷窑址调查简报》 , 《文物》2018年第5期 , 第26-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