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溪老街的记忆 (散文)( 三 )


文章图片
一老街生意开张最早的是卖面的张家 。 张家在老街上有两间自家不大的铺面 , 干了好多年的营生 , 张师也是老街上起得最早的主家 。 鸡叫二遍两口子就懒洋洋地开了门 , 就着昏黄的灯光 , 婆娘抻着懒腰擦着眼屎 , 先把夜黑①就掩住②的石炭炉子的火捅旺坐上一壶水 , 再去拾掇自己 。 男人一定是挑着水桶到老街那口水井去挑水 , 就是分工明确准备停当开始蒸蒸面、和面 。
蒲溪老街的记忆 (散文)
文章图片
蒲溪的蒸面是汉阴月河川道一绝 , 其制作过程比较繁琐 , 张家自然是深谙此道 。 先是以本地筋道的面粉为主要原料 , 添加少许食盐 , 用早起井泉水在大瓦盆里和成面浆 , 再费力的搅打半小个时辰 , 直到没有面疙瘩而且可以挑起稠面成线即可 。 蒸面的家什是几个铝制的圆蒸锣 , 先在蒸锣底擦上些许菜籽油 , 再定量舀一勺稠面糊均匀摊平放入大口铁锅沸水里蒸 , 两三分钟就好 , 如此交替着 , 一张张圆型、浅黄色、厚薄匀称、柔软筋道的蒸面便成型码垛好了备用 。 吃的时候 , 先在碗底里配上焯过水的豆芽 , 夏秋时节也用切成丝的黄瓜 。 再根据食客的喜好把切成宽窄不同的蒸面整齐的摆放在碗里 , 浇上蒜泥、芝麻酱和自家配制的酸香调料 , 临上桌前再擓一大勺菜籽油泼的辣子 , 那个厚重的香味现在想想就在口腔里泛滥 。 蒸面的好坏 , 一般要看面的筋丝、颜色 , 二要看浇面的酸香调料和油泼辣子做的如何 。 张家的调料中的酸香和油泼辣子是远近最有名的 , 有自家传承的秘方 。 据说张家从来不用买成品醋 , 自家灶厨里有好几个酸菜坛子 , 还用好些香料熬制 , 调料的制作都是在老街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始 , 反正隔壁邻舍都没有看到过 。 这样秘制出的调料当然让一碗蒸面不一般 , 吃起来柔软却有筋道 , 辣椒更香醇 , 酸香味更加突出 。
蒲溪老街的记忆 (散文)
文章图片
张家的扯面也好有名气 , 一大早街口铺面就开始往外飘散着煮锅的蒸汽 。 一边是张师在面案子上噼啪响地扯面 , 一边是扯面浇头的和油泼辣子的浓香一齐直往外窜 , 总能引得几个馋嘴的婆娘汉子往进钻 。 其实张家生意做得实在 , 同样价码的扯面总比别家的下得扎实 , 如此食客就愿意来 , 往往都是一排敞口瓷碗早已在碗底布好了焯过的青菜叶子 , 张师先舀一勺骨头汤 , 再把锅里的面条用长竹筷夹起 , 轻轻的一抖便斜刺里入到碗里 , 抽出竹筷时自然让面条在碗里摆成一个折叠 , 几碗捞出来的面都差不多一个形制 。 最后张师拿起小铁勺在瓦罐里舀起满满的一勺秘制的肉浇头 , 煞有介事的抖三抖 , 自然会有几块指肚大的肉块跌落回罐里 , 剩下一小半浇在面上 。 等在灶台边来端面的食客自会弹嫌他说:张师 , 你这只手不得劲咋的?主家张师灿灿的一笑 , 也不回腔 , 只管忙乎自己的 。 熟客端着满满一碗面踅回桌前 , 加点油泼辣子、倒些醋 , 筷子探底翻起面条拌匀浇头调料 , 吸溜吸溜的放开喉咙就吃 , 末了还不忘端着碗让张师加多一勺面汤 。 其实熟客们都晓得 , 主家张师实诚厚道 , 知道赶集的南北二山的山民 , 都是卖木炭挑柴半夜就起早赶路的苦怜人!只要进了自家店 , 面肯定给的比别家多一些 , 热骨头汤管够不收钱 , 也方便了自带干粮的熟客 。 遇到口音是下铺的 , 不用多说自然会把自家熬制的坛子酸调和多加半勺 , 以迎合下铺客喜酸的口味 。 时常有叫花子站在门口讨饭 , 主家张师也会笑嘻嘻的盛多半碗面食走到门口倒在叫花子碗里 , 绝对不会往外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