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燕都之“第一仙山”在哪儿?

【来源:文旅北京】
【爱历史】燕都之“第一仙山”在哪儿?】北京房山的石经山以云居寺的石经闻名于世 , 而历史上 , 北京还曾有另一座石经山 , 古时山上藏有石经 , 后来渐渐改名为石景山 , 成为北京一个行政区的名字 。
石景山有名 , 但我们大都只闻其名 , 不见其形 , 或已见其形而不确知其名 。 随着冬奥会的举办 , 这座如今位于新首钢园区内的“燕都第一仙山” , 再次走到人们的眼前 。
由“石经山”到“石景山”
石景山矗立在首钢园的西北隅 , 海拔183米 。 山顶耸立着一座覆盖着黄琉璃瓦的三层亭阁 , 总体造型有些像颐和园的佛香阁 , 不过比佛香阁更显纤秀 。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修建的功碑阁 , 原准备陈列首钢功臣事迹的 。 现在 , 功碑阁里陈列的是有关石景山的史料文献 。
石景山 , 历史上曾有多个名字:《元一统志》中 , 称其为石经山;《元史》《明武宗实录》中称为石径山;它还有石井山、湿经山、骆驼山等名 。
称其为骆驼山 , 大概是山形远看像骆驼 。 称其为湿经山 , 传说唐僧取经回来过永定河时 , 不慎将经书落入水中 , 曾在此晾晒而得名 。 此说显然不对:唐僧取经后回长安 , 是不会经过这里的 。 不过还有一种解释:因永定河流经山侧而得名 。 永定河古称漯水 , 后被误写为湿水 , 虽然史上多次改道 , 但总是要由此山下而过 , 故称湿经山 。 径 , 也可解释为“经过”;而且 , 在古汉语里“径”与“经”通用 。
石井山之称恐怕是同音假借 。 这座山的半山腰上确有两眼古井 , 一在东麓 , 一在南麓 。 当年山上有井水可汲 , 很是难得 , 说明此山岩石之中蕴含泉水 , 所以土泽湿润、山上林木茂盛 。 虽然山上有井 , 但不足以作为山名的依据 。
【爱历史】燕都之“第一仙山”在哪儿?
文章图片
▲石景山上的古井及复建的庙宇 。 宗春启
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 , 是此山有洞 , 洞中石壁曾刻有经文 , “石经山”因此得名 。
《元一统志》卷一载:“宛平县西南二十五里石经山洞内 , 石上刻经文者二十余处 。 ”
《顺天府志》中也有类似记载:“石释经碑 , 碑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山洞内 , 石板上刻释经文者三十余处 , 今皆毁 , 惟般若序品一存焉 。 ”洞中所刻经文到明清大都已不存 , 但是留下了“石经山”这个名字 。
明朝万历年间 , “石经山”之名已被“石景山”逐渐取代了 。
佛寺道观并存
有道是:“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 ”明代文人许用宾称石景山为“燕都之第一仙山” , 并非溢美之词 , 因为山上有始建于晋唐的寺庙 , 有唐代开凿的藏经佛洞 , 还有明代建的道观 。
【爱历史】燕都之“第一仙山”在哪儿?
文章图片
▲唐人开凿的孔雀洞 。 宗春启摄
许用宾的《重修金阁寺碑》立于万历年间 。 碑文中说 , 根据古《刘师堰石记》(戾陵堰又名刘师堰)记载 , “金阁寺自晋唐以来所藏石经 , 碎而言断 , 岩穴鲜有存焉 。 ”另外在《重建石景山天主宫碑记》有记载 , 石景山“自唐武德初建有玉皇殿” 。 武德 , 是唐高祖李渊的年号(618年-626年) 。 由此可证明:石景山上建寺庙至少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 所以 , 民间有“先有金阁寺 , 后有北京城”之说 。
据《日下旧闻考》中记载:“(石景山)山巅有塔 , 塔下南北为城关 。 南门额曰舍利宝塔 , 高约四丈余 , 四正作方屋如阁 , 四隅作圆屋如亭 , 内皆塑护塔神像 。 ”寺庙有僧人 , 舍利塔是得道高僧的坟塔;西面山崖的岩壁上 , 有人工开凿的方形石洞 , 为圆寂僧人的瘗骨之处 。 光绪初年 , 石景山庙宇已经香火稀疏 , 但金阁寺塔还在 。
《日下旧闻考》中“谨按”说 , “(石景)山有石经台、普观洞、普安洞、还源洞、孔雀洞诸胜 。 孔雀洞左右门上截题识曰:佛本行集经卷第三十一 , 幽州卢龙两节度使刘相公敬造 , 元和十四年四月八日建;下截刊佛经语 。 其地当石经台之阴 , 殆藏经处也” 。
元和 , 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 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 。 幽州、卢龙两节度使刘相公即刘总 , 唐朝中期藩镇将领刘济之次子 , 幽州昌平人 , 卒于821年 。 据史书记载 , 刘总为了夺取军政大权 , 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刘济 , 乱棒打死了其兄刘绲 。 他当上了节度使之后 , 良心不安 , 疑神疑鬼 , “数见父兄为祟” , 以致“惊不能寐” 。 为了摆脱鬼魂的困扰 , 他在官署里供养了数百僧人 , 昼夜作佛事超度 。 但是没用 , “晚年益惨悸” , 越发害怕 , 刘总索性剃发为僧 , 将宅第改为佛寺 。 石景山上那些藏经的石洞 , 大概就是刘总在这种背景下命人开凿的 。 这些洞有些现在还保存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