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楚国继承制度: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现象,“少子继承制”一说仍存疑

楚国从西周到春秋 , 在君位继承方面 , 到底是以怎样的形式进行的?
这个问题史学界一直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 。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说法 , 当属童书业先生提出的"少子继承制" 。
童先生说:"楚国初年多行少子继承制 , 秦国初年多行兄终弟及制 , 他们到春秋中期以后才改遵嫡长继承制 。 "
【历史故事】楚国继承制度: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现象,“少子继承制”一说仍存疑
文章图片
童书业先生与顾颉刚先生
笔者认为 , 这一说法在某些方面仍然存疑 。
那么 , 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认为楚国实行"少子继承制"的理论根据从何而来?
原因有两方面 。 一方面 , 一些学者认为楚国的"少子继承制"是受母系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由《左传》中所记载的"楚国之举 , 恒在少者"作为佐证 , 因为这句话直指楚国惯常以少子来继承王位 。
"少子继承制"受母系社会影响--此说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 , 楚国地处南方 , 并且自称"蛮夷" 。 近年来 , 关于楚国与商、周的关系 , 受到相当的重视 , 大多数人多偏向--楚国与周的关系较为亲近 。 陕西西岐山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初年甲骨文中 , 有"曰今秋楚子来告"的记载 , 因此可以推论在周文王时期 , 楚就被称为"子" , 亦可见从周文王之时 , 楚与西周的关系就已经很密切了 。
【历史故事】楚国继承制度: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现象,“少子继承制”一说仍存疑
文章图片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成王剧照
实际上 , 从西周初年的甲骨文看来 , 楚君还曾亲自朝见天子 , 并且有所报告 , 更有所贡献 。 这些证据证明 , 楚并非如同印象中全然是个蛮夷之国 , 而且周与楚的关系不言而喻 。
从《史记》中所载 , 可以得知楚人的始祖是季连 。 换句话说 , 楚人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 , 最保守估计可追溯至季连 。
由此可见 , 如果说楚国的"少子继承制"是受母系社会影响 , 这一说法则可存疑 。
由文献和出土资料可以得知 , 楚国进入父系社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 与周王室的关系也很早就开始了 。 我们虽然不能排除楚仍留有母系社会的遗风 , 但是否仍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 甚至成为楚在继承方面的定法 , 这的确是可以再商榷的 。
"楚国之举 , 恒在少者"--此言暗藏玄机
楚成王询问子上 , 是否要立商臣为太子时 , 子上回答:"楚国之举 , 恒在少者" 。 这句话成了后世讨论楚国即位情况时 , 相当重要的一个依据 。
那么 , 关于这一句 , 究竟是楚国继承上明定的制度 , 抑或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所提出的呢?子上是别有用心 , 还是因为政治需求而说?是否可以将子上之语 , 奉为楚国继承的圭臬?
【历史故事】楚国继承制度: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现象,“少子继承制”一说仍存疑
文章图片
楚庄王是商臣的儿子
商臣 , 即是楚穆王 。 楚成王靠弑了自己的兄长庄敖而自立 , 因此当他自己立太子之时 , 显得相当犹疑不决 。 楚成王欲立商臣 , 虽然问过子上 , 却没有听从子上的建议 , 而后又改立公子职 。
楚成王如此更立太子的结果 , 必然是受到自己儿子的报复 , 楚成王最后以自杀收场 。 《左传》、《史记》和《列女传》关于楚成王立太子一事 , 有不同的说法 。
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可知 , 子上认为不宜立商臣的原因有几点:楚成王年纪尚轻 , 宠子也多 , 而且"楚国之举 , 恒在少者";加上商臣此人的一些个人特质并不讨喜 , 所以 , 子上以为不应该立商臣为太子 。
而《列女传》中则省去了"楚国之举 , 恒在少者"这一句 , 其余全部都相同 , 另外又多了子瞀对于此事件的看法 , 其曰:"王多宠子 , 皆欲得国" 。 说远一点 , 此言放在楚共王诸子争立也一样合适 。
综合上述文献 , 我们得出了结论--楚成王因为多宠而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游移 , 但是仍旧先立了长子而不是幼子 。 事实上 , 楚成王的做法 , 纯粹是源于个人的爱憎 。 这件事是可以理解的 , 因为国君也是人 , 只要是人就会有所偏私 , 如晋献公也曾因嬖爱骊姬而改立太子 。
【历史故事】楚国继承制度: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现象,“少子继承制”一说仍存疑
文章图片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献公剧照
我们知道在立太子的过程中 , 虽然有立长的观念 , 但是在"人治"的政治系统里 , 统治者虽然必须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 , 但他既然是最高权力中心 , 自然其爱憎就有了极大的影响力 。 这也就是为什么嫡长观念虽然出现得很早 , 却始终没有办法贯彻落实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