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33字 , 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 自隋朝建立了科举制以后 , 历朝历代都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 。 可以让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 , 通过学习来达到他们的政治理想 。
隋朝的科举制度是从隋代开始的 , 隋一统天下 , 将官员的选任权力下放给了朝廷 , 隋炀帝在大业三年设立了一所士科 , 通过科举来决定进士的人选 。 到了唐代 , 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 对后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文章图片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从隋朝开始 , 科举制度在唐朝进一步完善 , 在宋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一直到明代达到了全盛时期 , 而随着中国最后一个朝代的清政府的灭亡 , 科举也逐渐消失 。
二、唐代的科举制
隋朝灭亡以后 , 唐代继续沿用隋朝的科举 , 并在隋代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和完善 , 从而使科举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 唐代有两门考试 , 一门是常科 , 一门是制科 。 常科和我们现在的科举一样 , 每年都会举行一次 , 是皇帝陛下临时起意要办的 。
文章图片
我们所熟知的秀才、进士都属于常科 , 唐代的常科有五十余种 , 其中很多都是不太被重视的学科 , 许多课程都是不定期的 。
初唐时 , 科举制度要求较高 , 但科举制度逐步衰落 。 后来的主科改为《明史》和《进士》 。 因此 , 唐代的读书人 , 都把中进士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 很多大臣都是进士 。
常科有两类生源 , 一类是生徒 , 一类是乡贡 , 一类是尚书省的学徒 , 另一类是通过州考 , 然后送往省里 。
乡贡及州试 , 即一般称为举人 。 省试一般在春季举行 , 因此也被称为“春闱” 。 唐代的读书人以中进士为目标 , 而唐代则仅有一名 。
文章图片
唐代的人都是有上进心的 , 为国效力的 。 陈子昂、王维、贺知章、白居易、韩愈、中唐刘禹锡、柳宗元 。
杜牧 , 李商隐 , 晚唐 。 杜甫、温庭筠都没有考上 , 李白也没有考上 , 杜甫虽然天赋异禀 , 但也是个倒霉蛋 。 温庭筠虽然没有中过秀才 , 但在当时却是出了名的帮人 。
李白虽然没有参加科举 , 但曾经在唐玄宗的御用翰林 。 这就需要提到唐代的另一种科举方式了 , 唐代的进士不仅要考出好的分数 , 还要考出好的士子 。
文章图片
三、唐代的科举考试
李白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未及格 , 但由于科举考试 , 李白有幸结识了贺知章先生 , 贺知章对李白的《蜀道难》赞不绝口 , 于是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 。
贺知章不仅是著名的大诗人 , 更是一位才子 , 一位皇帝的老师 , 他的履历很美 , 就像是大唐最好的教授一样 。 唐玄宗对李白很感兴趣 , 再加上他的才华 , 被保送进了文职 。
唐代的科举不只是考生的表现 ,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品、才干、名声 ,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落榜的考生会选择这种方式 。
唐代有一种名为“榜贴”的功绩榜 , 考官们可以通过“榜贴”来确定自己的得意门生 。 所以 , 举子们都会在考试之前 , 将自己最好的作品 , 提交给大臣们 , 让他们推荐 。 也有人寄来了诗词 。
文章图片
四、公荐制度之优劣
推荐制度有优劣之分 , 可以很好的权衡优劣 , 但也有一个优点 , 那就是被人利用 , “公荐制度”还为当权者和官吏谋取私利 。
王公大臣们互相推荐自己的学生和亲属 , 这就给了他们在科举中的巨大优势 。 因此 , 当时许多世家大族都说韦氏是“韦杜城南 , 天尺五” 。
河东裴氏、兰陵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 , 都是一代名臣 , 唐太宗也曾眼红过 。 七大世家 , 为了维护自身威严 , 都会联姻 , 推荐后代 。
那些大家族甚至不愿意嫁给王妃 , 可是那些出身名门的女人却是最抢手的 , 就算是盛唐的宰相薛元超 , 也后悔没有把五个女儿嫁给他们 , 薛元超也不是靠着举荐的方式被选入了官场 。
文章图片
在唐初、盛唐 , 人才辈出、政通人和的时代 , 科举推荐制度尚未出现明显的缺陷 。 但在唐代中期和晚期 , 逐渐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 【历史故事】香港回归25周年,如果当年没有包玉刚,香港回归可能没这么顺利
- 【历史故事】中国最后一名知青,遗留北大荒41年后,战友找到他:跟我回京
- 【历史故事】儿子还活着,王安石为何做出了让儿媳改嫁的决定?
- 【历史故事】日军侵略上海的真实照片,到处都是被破坏的建筑物,看完让人心痛
- 【历史故事】唐朝一位武将,李世民只重用过他一次,后人视他为荣耀千古的名将
- 【历史故事】古人为何将宋朝视为统一王朝,而不是割据政权
- 【游戏迷】DNF:剑魔平民最强装备搭配,拥有这套装备直接毕业,伤害直接翻倍
- 【游戏世界】月光能力真的不如小兽?AG张角回应:小兽很优秀,但是比不上月光
- 【爱历史】为什么古代草原民族都喜欢用弯刀,而汉族的刀却比较直呢
- 【爱历史】你知道秦始皇铜车马上那把伞,有多逆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