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微信公众号|数据看中国| 纪录片里的中国农业( 三 )


林文自己倒是也不恼 , 他说自己出生农村 , 特别希望能用所学服务农村 。
对于一些人 , 对农业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 但现实情况是 , 从农业机械到农业科技 , 再到农业教育 , 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比你想的“高大上”多了 。
今年夏粮收获 , 由“丰收在望”到“丰收到手” , 离不开机械化助力 。 今年三夏(夏收、夏种、夏管) , 全国有1640万台各类农业机械投入生产服务 , 夏收、夏种、夏管实现全程机械化 。
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率、玉米机播率将分别达到96%、90%以上 。 麦收进度快、效率高 , 为保障夏粮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
光明网微信公众号|数据看中国| 纪录片里的中国农业
文章图片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蚕坊村村民吕省委在地头看着“铁牛”在麦田里驰骋 。 今年他种的3亩麦子预估亩产在800斤左右 , 亩产比去年增加了100来斤 。 “麦子丰收了 , 心里踏实了 。 ”他说 。
“往年这个时候我都要守在路边拦住经过的收割机才能把自家麦子收了 。 ”
“今年麦子刚熟 , 区里就为我们村安排了10多台收割机 。 ” 他回顾说 , 过去夏收少说得一个月 , 现在只需要三两天 。 “麦一收 , 跟着货车拉上 , 你要去哪儿就给送到哪儿 。 ”
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年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 ,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 , 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 。 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论文总体竞争力和专利总体竞争力均居全球第二 。
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 , 改革开放以来 , 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 。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 , 1978—2018 年 ,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I)增长2.61倍 , 年均增长3.26% 。
其中 , 体现技术进步的技术变化指数(ETI)增长2.03 倍 , 年均增长2.81% , 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增长的贡献约为78% ;
体现效率提升的技术、规模和混合效率指数(TSMEI)增长18.88% , 年均增长0.43% 。
光明网微信公众号|数据看中国| 纪录片里的中国农业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省级农业统计数据计算得到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一生在打破成见方面创举无数 。 最早人们质疑杂交水稻的可能性 , 是他从零开始 , 一步步完成了中国杂交水稻到超级水稻的进化 。
目前科研团队改良试验的耐盐碱水稻 , 不仅在海南结出了粮食 , 更是在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长出嫩芽 。
他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及其同系小麦产量达到亩产1300斤 , 累计推广近3亿亩 , 增产小麦121.1亿公斤 , 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提醒我们 , 中国农业正迈向一个更高的科技水准 。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指出:
“农科院将系统梳理全院科技创新重点任务 , 突出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性、颠覆性、关键共性技术 , 建立‘使命清单’ , 组织实施30项左右重大科技任务联合攻关 , 推动优势科技资源集聚和重大成果产出 。 ”
老生常谈的“中国用全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这句话背后 , 是中国农业科技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 , 中国人的饭碗会端得越来越稳 。
03
Part 3
中国人的饭碗 , 为何端得“稳”?
光明网微信公众号|数据看中国| 纪录片里的中国农业
文章图片
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
中国粮食安全 , 遭遇到的挑战是严峻的……在改革的思维下 , 中国已经在发展现代农业 , 确保粮食安全方面 , 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 , 它们将助力中国 , 打破提高粮食产量的瓶颈 。
新冠肺炎疫情 , 作为影响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 是老百姓担忧的点 , 也是本次《2020年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中最为关注的重头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