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当颜值成为刚需,你还能约上热玛吉吗?( 二 )


飞速发展
姜时峰经历过医美行业飞速发展的几年 。 2013年他所在的美贝尔作为民营资本入局医美行业 , 当时设立在的常州的医美机构只有三家 , 苏州也仅有五六家 。 “经过7年发展 , 目前苏州大小医美机构已经遍布30余家 , 常州也有十几二十家” , 姜时峰说 , 实际上机构总量是翻了几番的 。 而其所在的美贝尔也分别在江苏、福建、贵州等地开设了7家美容整形医院 。
加入该行业 , 姜时峰认为是由几种因素促成的:一方面原来所在医院即有整形板块 , 有过相关经验 。 医美在向专业化发展后 , 就考虑成立一个专业品牌 。 另一方面 , 医美本身属于消费行业 , 目前中国市场渗透率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 如美国、韩国 , 仍处于较低水平 。
医美即医疗美容 , 囊括了整容整形和器械产品、注射美容等轻医美项目 。 本世纪初期 ,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 , 接触医疗整容信息的人群不断增多 , 原本依附于医院形态的外科修复整形门诊和科室开始独立出来 , 与社会资本迅速融合 , 医疗美容行业自此步入快行道 , 并在2014年前后爆发 。
姜时峰说 , 民营资本投入医美产业是以市场化为主导 , 公立医院的整形美容在当时主要以外伤修复为主、不占据主导地位 , 民营资本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机会 。
蓬勃的医美经济在中国迅速兴起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 , 2018年中国医美服务行业总收入规模达到1217亿元 , 2014年至201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6% , 预计行业收入规模到2023年将达到3601亿元 , 2018年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进一步提高至24.2% 。
姜时峰所在的机构一共分设三大板块 , 整容整形、皮肤美容和微整形 。 每年总体规模保持着20-30%的增长 。 但姜时峰不认同医美行业是突然爆发的 。 在他看来 , 整个行业实际上是经过10年积淀 , 随着技术水平不断的提升 , 才发展起来的 。 “医美行业是以产品为导向的 , 由上游原料器械生产商来推动 。 比方说 , 他们研究出一款新型玻尿酸 , 作用在脸部能够达到什么样效果 , 是上游厂家不断推出新品 , 我们作为医疗机构去应用 。 目前 , 中国整体医美市场渗透率和国外相比仍比较低 , 平均每千人也只有一两个人有过医美经历 , 而国外接触过医美的人群是国内8-10倍不止 。 ”姜时峰说道 。
变化
在姜时峰看来 , 经过疫情后医美行业即将进入一个整合期 。
姜时峰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医美行业是一个考验现金流的行业 , 整个疫情期间 , 中小医美机构的现金流持续承压 , 造成了很大冲击 , 预计会淘汰出一批不是那么优质的机构 。 ”
过去几年 , 外界对医美普遍的认识是暴利行业 。 在这种认识的助推下 , 一批民营资本纷纷扎根这一领域 。 入局者增多 , 也造成了该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 。
姜时峰将医美视为一个高毛利、低利润的行业 。 他举了一个例子 , 销售一支玻尿酸 , 厂家给的成本价格是800元 , 销售给客户可以卖到2000-3000元 , 它的毛利率比较高 , 但实际上营销成本、人力成本、总体运营成本都比较高 。 在姜时峰看来 , 目前市场上真正能够盈利的机构只有三四成 , 两三成的机构是盈亏平衡 , 而四成机构的都在亏钱 。
“很多投资者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 , 就进入到这个行业 , 实际上 , 进来才发现想赚钱并不是那么容易 。 ”姜时峰说道 。
一些新的趋势也在医美行业出现:机构们对比以往更加重视皮肤、微整类项目所占比重以及做好老客户循环 。
姜时峰说:“初期医美行业更注重获取新客户 , 但这几年的趋势是维护好老客户 。 不再通过投放大量广告获新 , 更多是用技术、服务把老客留下来 , 老客营销成本要比新客低很多 , 此外就是不断提升皮肤和微整类项目比重 。 ”
对于未来 , 他判断医美行业客单价格在短期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 但总体消费额度会不会出现太大的下降 , 姜时峰表示:“今年整体经济大环境不太乐观 , 客户的消费欲望会受到一定抑制 。 所以客单价格在短期内存在一些压力 , 长期则不好判断 , 所以目前医美机构更注重提升客户循环频次 , 一次性消费3万 , 和每月都来消费3000-5000元 , 在总体消费额度可能并没有太大的降低 , 甚至更高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