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从郡县制到无县化:中国2000多年的城市治理逻辑变迁( 二 )


撤县设区以后 , 被撤并县的土地、人口、企业、财政等方面的指标都整体划为城市的 。 这使城市在争取各类政策和资源时有更大的空间 。 比如 , 修建地铁要求城市达到一定的人口基数 , 而撤县设区则是快速增加城镇人口的便捷途径 。
对撤县设区的研究显示 , 这项改革有利于城镇人口集聚 , 而这主要是通过区域市场融合和城市集聚效应实现的 。 撤县设区打破了城市与县之间的行政边界 , 使城市经济趋于一体化 , 有利于带动人口集聚和消费增长 。 对广东省的研究显示 , 撤县设区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 , 有力推动了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 并通过刺激就业和消费而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
中国城市化的典型表现就是大城市化 , 即城市只有通过做大才能做强 , 只有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才能实现快速城市化 。 有研究显示 , 撤县设区将处于外围和相对独立的县域经济融入中心城区 , 实现了城市一体化融合 。 但是 , 各类生产要素从外围向中心流动的同时 , 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撤县设区的辖区经济 。
中国或将进入“无县时代”
相关研究表明 , 撤县设区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被撤并县的公共服务水平 , 特别是基础教育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
但是 , 也有研究显示撤县设区导致的经济增长是虚幻的 , 短期拉升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则陷入低迷 。 之所以撤县设区在短期能够带动经济增长 , 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而带来的粗放型增长 。 这固然增加了企业投资和就业 , 但是却导致资源错配和生产率降低 。
与此同时 , 撤县设区并非万灵药 , 也并不适合所有城市 。 撤县设区是加快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 不能本末倒置 , 将其视为各个城市都要追求的一种政策手段 。
比如 , 广东省的撤县设区改革在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拉动效果最好 , 而在非珠三角地区的作用并不明显 。 单纯为了空间扩张而进行“摊大饼”式的撤县设区 , 可能不利于城市“消化”被撤并的县 , 甚至使县单纯为城市“输血” 。
城市治理|从郡县制到无县化:中国2000多年的城市治理逻辑变迁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城市觊觎实力较强的县 , 期望将这些县纳入麾下 , 成为“巨无霸”的城市 。 跻身“百强县”的强县期望保持独立 , 而实力较弱的县期望融入城市发展 。 这使撤县设区背后充满着利益博弈和角力 , 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妥协而非最优的选择 。
在市强县弱的情况下 , 地级以上城市能够较好地融合被撤并的县 , 并带动这些县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 。 但是 , 如果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的经济体量相当 , 甚至是市弱县强而谁都不服谁 , 那么试图通过“蛇吞象”的方式来做大城市 , 就可能导致撤县设区的矛盾和内耗 。
由此可见 , 如果城市缺乏足够的区域辐射力 , 即便成功实现了撤县设区 , 也无法真正带动被撤并的县 。
此外 , 一些在产业布局、区域规划等方面有特色的县和县级市 , 会在撤县设区后失去地方特色 , 而这也是城市应予充分考量的问题 。 因此 , 保留一些县并将其调整为县级市 , 也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快错位发展和推进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
从欧美国家近些年来的行政区划调整来看 , 市县一体化也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 在城市和县的合并浪潮中 , 主要诱因是地方财政吃紧 , 而市县合并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 打破市县边界也有助于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 避免碎片化的辖区影响整体区域规划 。 与此同时 , 信息技术革命使地方政府可以用更少的人力管辖更大的区域 , 而市县合并就成为题中之义 。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 , 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的城市进入“无县时代” 。 应该认识到的是 , 无县化不是城市发展的终点 , 而是其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一个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