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菲|“悲秋”将“远行、送将归、临川叹逝、老之将至”的无奈深藏诗中( 二 )


而白居易呢?”南浦凄凄别 , 西风袅袅秋 。 一看肠一断 , 好去莫回头”.他的《南浦别》可能还不为人所知 , 《琵琶行》的“浔阳江头夜送客 , 枫叶狄花秋瑟瑟” , 每一个多情的读者吟诵之时 , 就都不免黯然神伤了 。
【艺菲|“悲秋”将“远行、送将归、临川叹逝、老之将至”的无奈深藏诗中】那位平生不识滋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 , 更是一位除了写过《上韩荆州书》之外对谁也不肯低首下心的角色 , 即使在上述书信中 , 他也仍然目空一切得可以 。 对自然规律之“秋”.他开始也不肯低眉折腰 ,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者》是他的早期作品 , 一开篇就与“悲秋”唱反调:“我觉秋兴逸 , 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 , 水与晴空宜 。 ”然而 , 即使是这位心高气傲白眼王侯的大诗人 , 到历经磨难之后 , 笔下也不免顿生衰飒的秋意了 。 天宝十三载 , 他到了唐代池州今日安徽省的贵池县 , 作了《秋浦歌》十七首 , 第一首就叹息说:“秋浦长似秋 , 萧条使人愁 。 客愁不可渡 , 行上东大楼 。 ”第十五首更为有名:“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 。 不知明镜里 , 何处得秋霜?”世人但知他对愁情的夸张之妙 , 但却无人指出这一作品是悲秋传统的变奏 。 可见即使是李白这样特立独行又“酷”又“傲”的大诗人 , 他也很难走出前人“悲秋”的巨大而浓重的阻影 。
“秋含四感”一远行、送将归、临川叹逝以及老之将至
何人能敌秋悲?潘岳的《秋兴赋》虽然开创了诗歌创作中以“秋兴”为题的先河 。 也仍然只能是推动前浪的后浪:但宋玉早在他的《九辩》中抒写过的“四感”一远行、送将归、临川叹逝以及老之将至四种悲情 , “彼四感之疚心兮 , 遭一涂而难忍 。 嗟秋日之可哀兮 , 谅无愁而不尽 。 ”时至清代后期 , 诗人黄仲则也仍然叹息说“花月即今犹是梦 , 江山从古不宜秋” , 他似乎有意对“悲秋”作一番历史性的总结 。
由古至今 , 诗中悲秋无外于远行、送将归、临川叹逝以及老之将至的四种情形、四种感怀、四种无奈 。 时至今日 , 悲秋的旋律也从未更改过 , 只是多了些励志的宣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