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实势|天风证券研究所所长赵晓光:注重把握时实势提升深度研究能力( 二 )


谈路径:
天风研究所可以被复制
近年来 , 一方面公募基金交易的佣金率降低已是行业趋势 ,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改革加码 , 多家中小券商研究所开始发力卖方研究 。 在卖方研究这个“红海”中 , 类似天风证券研究所的发展路径还可以复制吗?
赵晓光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 “天风证券研究所的发展模式 , 如果以正确的路径 , 我认为是可复制的 。 ”
不过赵晓光也提到 , 现在在任何一个行业 , 资源向龙头集中 , 规模效应越发明显 。 “我觉得现在很多新设研究所一定要好好想想 , 通过深度研究、通过好的机制 , 去建立起一个成规模、有效率的团队 , 能够为客户做出贡献 。 因为当它不足规模效应的时候 , 它的收入和影响力是非线性的 , 这时候团队就比较难维持 , 对客户的价值也就不高 , 因为客户现在是越来越集中 , 要求也越来越高 。 ”赵晓光给同业提出中肯建议 。
谈标准:
佣金分仓未必反映全实力
回顾卖方研究的发展历程 , 行业最初就形成了研究服务换取分仓佣金的模式 , 这种模式为行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除了分仓佣金外 , 行业还可以有哪些评价标准来反映一家研究所的整体实力?
赵晓光表示 , 研究服务换佣金的模式 , 是为了提升公募基金、资管行业的投资能力而确立的 , 也可以帮助券商维持研究所的运营 , 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路径和模式 。
“我们的大客户 , 头部的基金客户、保险客户 , 根据分析师每个月、每个季度做出的贡献 , 就是买方的分析师或者基金经理打分 , 这个打分汇总起来 , 就形成了券商研究所的排名、分析师个人的排名和分数 。 这种排名分数与佣金对比 , 就算出其对整个研究所的贡献 , 这个贡献就转化成对分析师的收入成本的一个考核 , 形成薪酬制度和激励制度 。 ”
那么明星分析师能否反映研究所的整体实力呢?赵晓光认为 , “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所的实力 , 毕竟是客户评选出来的 , 虽然某几个行业不一定很客观 , 但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客观的 , 我觉得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研究所的实际情况 。 ”
此外 , 研究报告被客户阅读的数量、深度报告的数量以及研究报告对公司股价的判断等都是评价研究所实力的量化指标 。 “我觉得其实能较好地反映研究所实力的 , 应该是这个客户研究派点的打分” 。
谈未来:
应是3倍于现在之规模
除了分仓佣金之外 , 研究所还有哪些收入来源 , 以实现投入和成本的平衡 , 甚至盈利?理想状态下 , 研究所应有怎样的商业运营模式 , 又应如何实现?
赵晓光提到了行业产能过剩的状态 。 近两年来大量新兴研究所进入行业 , 产能处于过剩的状态 , 但是深度研究的产能却远远不足 。 “至今仍然没有把研究变成一个科学的、生态的、数据的创新成果 , 依然是沿着过去的传统模式在做研究 。 我认为 , 不论各研究所采取何种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 最终都是要把产业深度研究透彻 , 当你的客户水平越高、上市公司质量越好时 , 卖方研究靠什么生存 , 一定是深度研究 。 ”
他认为 , 研究所商业模式很简单 , 就是以深度研究为核心 , 做好优质资产和资金的整合撮合 。
赵晓光进一步表示 , 研究所目前的创收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即如果一个研究所按一年5个亿收入计算 , 未来研究所的价值应该是3倍于现在的规模 。
盈利的增量在哪里产生呢?“除了传统研究业务之外 , 如何把深度的研究转化出来 , 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 。 包括对内 , 通过研究品牌的打造为公司形成投行客户、上市公司客户的引入;对外给头部的资金方 , 通过我们的研究提供咨询服务 , 产生的合规的收入 , 我觉得这些都是未来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