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业余爱好者|棋后侯逸凡:我的国际象棋生涯像小兵


国际象棋业余爱好者|棋后侯逸凡:我的国际象棋生涯像小兵
文章图片
生于1994年的侯逸凡 , 5岁开始学习国际象棋 , 9岁夺得世界少儿冠军 , 16岁成为棋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棋后(国际象棋史上的那些美女棋后) 。 以下是侯逸凡在“一席”演讲中讲述自己的棋手生涯 。
曾经有很多次 , 有人问我是干什么的 , 我说我是一名国际象棋棋手 。 此时 , 他们会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哦 , 就是车马炮、楚河汉界那种象棋吧?我说不是 , 是国际象棋 , 有皇后、有小兵可以升变的国际象棋 。 然后 , 又有人会好奇地问:你们棋手的最高级别也是九段吧?又把我当成围棋选手了 。 所以今天 , 我站在这里 , 希望与大家分享国际象棋的特点与魅力 。
我是侯逸凡 , 一名志在将国际象棋作为一种乐趣进行到底的专业棋手 。 我最喜欢的国际象棋棋子是小兵 。 小兵因为力量微小而且数量众多 , 所以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 它在原始位置的时候 , 可以向前挺进两步 , 而一旦离开了原始位置 , 就只能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 这听上去没什么特别的 , 但它与其他所有的棋子有两个不同:一是它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 这也就意味着 , 每推进一步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二是当它顺利到达对方的底线时 , 可以升变 , 变成除了国王以外的任何一个棋子 。 我觉得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 , 只要做了决定 , 就不能回头 , 而即使一个小兵 , 未来也有无限的可能 。
在这个8×8个正方形小格组成的国际象棋棋盘中 , 开局第一个回合 , 双方就各有20种不同的选择 , 而国际象棋中可能出现的局面的总数 , 相当于太阳系中原子的数量 。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它如同磁铁般吸引着我不断去深入、去钻研的原因 。
走进64格黑白世界 , 对我来说是一种机缘巧合 。 起先 , 我与小伙伴们玩那种六角星形的玻璃球跳棋 , 当时教我的都是比我大几岁的哥哥姐姐们 , 但我上手后 , 很快就战胜了他们 。 我的父母知道这个情况后 , 就商量着说 , 让孩子学一项智力运动吧 。 当时 , 在我的老家江苏兴化 , 能够选择的智力运动无外乎国际象棋或围棋 , 而我最终选择了国际象棋 , 只是因为它的棋子造型很吸引我 。
我一开始参加的是兴趣班 , 主要以对弈为主 。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 , 我的启蒙教练经常手捧一本《国际象棋词典》 , 从中选出不同的棋谱 , 让学员们根据规定好的前几步 , 也就是开局最基本的模型去对弈 。
2001年暑假 , 父母决定送我去山东特训 , 提高一下棋艺 。 正是这一年多的学棋 , 让我真正走进了国际象棋 。 在那里 , 我才知道 , 这个领域不光有《国际象棋词典》这种百科全书类的书 , 更有很多专业的期刊 。 那时候 , 老师经常用一本出版自南斯拉夫的教材来给我们上课 , 它叫作《情报》 , 这本杂志上没有任何多余的文字 , 全部是棋谱和局面 。
2003年10月 , 我第一次代表国家参加在希腊举办的世界少儿分龄组赛 , 获得冠军 , 进入国家队训练 。 当时我的师姐们已经连续几次夺得团体冠军 , 并且在个人领域也成绩斐然 。 而一起训练的师兄们更是在前一年的奥林匹克团体赛中夺得男子团体冠军 ,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 。 正是因为有这么好的训练氛围 , 使得我的视野逐步开阔 , 比赛机会也渐渐增多 , 让我得以逐步从国内最高级别的比赛走向国际赛场 。
2006年春天 , 我第一次参加女子世锦赛 , 那一年我12岁 , 是参赛年龄最小的选手 。 世锦赛作为当时角逐女子世界冠军头衔的重要赛事 , 共有64个入选名额 , 入选者一般需凭借国际等级分或者区际赛冠军等方式入围 , 入围后采用单淘汰制 。 这也就意味着 , 一名选手如果想获得冠军 , 必须战胜6个不同的对手 。
我第一轮遇到的对手是被誉为“棋坛最强姐妹花”之一俄罗斯棋手大科辛采娃 , 当时她的教练同时也是男子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教练 。 尽管面对这么强劲的对手 , 但没想到我第一盘执白非常顺利地战胜了对手 。 这使我信心大增 , 第二盘执黑棋成功守和 , 进入第二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