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为我们带回来啥,有一种颜料值得一说

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 , 推动和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 。 各国也纷纷派出使者带着贡物来华 , 其中与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相关的就是来自苏门答腊的贡物 。
【历史故事】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为我们带回来啥,有一种颜料值得一说
文章图片
据《明会典》记载 , 当时的贡物包含了:回回青、石青 。 它们在当时的青花瓷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成为了当时青花制作的进口青料 。
在考古上 , 对于源自古苏门答腊岛和南渤利国(现代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的高Mn低Fe型钴料的总称苏渤泥青(Suma-tra-blue) , 也严谨地用了“可能是”这样的结论 。
【历史故事】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为我们带回来啥,有一种颜料值得一说
文章图片
(补充一点:明初“苏麻离青”和“苏渤泥青” , 这两个称谓不是同一词的异译 , 而是同时代不同的南洋古国出现的两个词及代表青花料 。 )
唯一确定的是与我们今天讲的主角是同源——来自苏门答腊 。
【历史故事】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为我们带回来啥,有一种颜料值得一说
文章图片
时间来到民国时期 , 清政府早已垮台 , 爱新觉罗皇族四分五裂 , 由于历史原因对这个姓氏讳莫如深 , 皇族的人纷纷改了姓 。 其中有一个 , 改姓郎 , 他在当时的上海法租界开了一间“郎氏陶坊”,邀请了当时宜兴的制壶名家冯桂林、吴云根、蒋彦亭这些人为他仿制紫砂壶 。
与此同时 , 他也邀请了一位来自德国的陶艺爱好者来作坊为做紫砂壶的匠人们专门刻模板硬板 , 也为做瓷器的烧制瓷器 。 这个德国人对中国陶与瓷的各项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紫砂泥的特殊性和青花配料特别 , 无一不吸引着他 。 当时他愿意做这份工作 , 想来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思 。
【历史故事】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为我们带回来啥,有一种颜料值得一说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为我们带回来啥,有一种颜料值得一说
文章图片
兴趣的驱使 , 这个德国人也开始自己动手调配釉水 , 有次他突发奇想地将青花料里面的苏门答腊料配在本山绿泥里面 , 几经试验配出了紫砂绿色泥料里面最早期的“民国绿” 。 这个被后人念念不忘的“民国绿” , 竟然是来自一个德国人之手 。 只是不知道当时的他是否眼中充满了惊讶和喜悦 , 而见过的人都迷上了这个色彩 , 至今不忘 。
【历史故事】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为我们带回来啥,有一种颜料值得一说
文章图片
然而 , 这个技术由于时局不稳而黯然失色 , 到解放以后 , 已然遗失在了时代的更迭里 。 1949年 , 百废待兴 , 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保护 , 在当地手艺人和政府的努力下 , 将散落民间的作坊聚拢 , 组建了陶业合作社(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前身) , 经过多年发展 , 组织健全 , 人才济济 。
【历史故事】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为我们带回来啥,有一种颜料值得一说
文章图片
有了组织 , 有了人才 , 终于有人想到了这个“民国绿”的泥料 。 当时的紫砂厂厂长邀请了当地陶研所的专业人员 , 想要重新调配出“民国绿” 。 然而 , 时过境迁 , 没有确切的配方 , 这个颜色也始终未能调配成功 , 反而是配出了另一种——墨绿泥 , 一直流行至今 。
所以说 , 在追求一个目标的路上 , 未必会得到想要的 , 但也会有惊喜 。
【历史故事】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为我们带回来啥,有一种颜料值得一说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对于“民国绿”的粉丝来说怎可就此罢休?尤其是醉心于紫砂研究的人 , 喜欢一样东西是无法停止的 。 于是 , 在追求“民国绿”的路上 , 涌现了各种不同的颜色 , 其中有爱好者根据后来“墨绿泥”的配方技术 , 配出了今天的主角——苏门答腊青 。
“民国绿”的故事也许还有其他版本我们未知 , 真相如何已然不再重要 , 它已经成为了近代紫砂史上一段不可或缺的历史 , 就让它带着这份神秘存在吧 。
【历史故事】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为我们带回来啥,有一种颜料值得一说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为我们带回来啥,有一种颜料值得一说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为我们带回来啥,有一种颜料值得一说
文章图片
在追求“民国绿”的路上也不止一人 ,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 , 人们的孜孜不倦 , 前赴后继地追求显得有些壮观——有遗憾也有收获 。 一件事 , 未必会有想得到的结果 , 但就是要一路追求 , 他们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匠心精神 , 有人说是喜欢……我觉得更最要的还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 在这份喜欢里有匠人的精神 , 有心中的坚持 , 这也是紫砂兴盛至今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