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上证指数大修编带来哪些投资机会?丨首席评论

:原题为_第一财经|上证指数大修编带来哪些投资机会?丨首席评论。
上证综指30年来首次大修 , 此次修编将带来哪些变化?国内指数投资市场是否也将迎来历史转折点?投资者又该如何把握上证指数大改版的红利呢?《首席评论》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和华夏基金高级策略分析师魏威共同探讨 。
作为A股市场历史最为悠久的指数 , 上证综指自1991年发布以来 , 除了新股计入指数的时间曾做过三次调整之外 , 其余核心编制计算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 近日上交所宣布将于7月22日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编制方案 , 新方案中有三大核心变化:第一 , 被实施风险警示的股票将被从指数样本中剔除 。 第二 , 将新股计入上证综指的时间由现在的上市后第11个交易日延迟至上市满1年后 , 其中 , 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新股可在上市满3个月后快速计入指数 。 第三 , 在上交所上市的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以及科创板上市证券也将依据修订后的编制方案计入上证综合指数 。
上证指数修编 有何深意?
主持人韩瑛珂:关于上证指数修编的讨论已经有十几年了 , 现在终于落地了 。 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 , 怎么来理解这次编修的必要性?
魏威:为什么要做这个改革呢?长期来大家看到上证综指是走出了一个“几”字形 , 很多投资人就诟病这是因为上证综指的编制有失真的问题 , 因为它代表老经济的产业 , 比如说金融、化工、交运、采掘 , 它的占比实在太大了 。 我举个数据 , 上证综指当中光是金融的占比就超过了30% , 而能够反映经济改革方向的TMT , 也就是大家比较喜欢的科技股的占比不超过10% 。 所以说这个改革的必要性就非常明显了 , 我们需要提高上证综指的代表性 , 需要提高能够代表未来发展的产业权重 。 确实我们看到这次改革它也是沿着这个方向来进行的 。
赵锡军:我觉得这次修编基本上反映了几个考虑:第一 , 确实经济在发展 , 我们的经济结构在调整 , 技术在进步 , 上市公司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 代表经济核心的制造业产业和创新产业也是在飞速发展 。 在这个情况下 , 这种传统的把所有上市公司都算在里头进行编制的做法确实需要有更好的完善 。 第二 , 市场里头关于上市、挂牌、交易以及退市等这些方面的制度也是在不断地变化 , 我们现在在上海已经引入科创板新的上市制度的安排和退市制度的安排 。 这种变化也必须在指数的编制方面有所表现 。 第三 , 能够让指数更确切地反映上市公司上市以后相对比较稳定的走势 , 新股进入指数的时间也需要考虑 。 通过指数的编制改革 , 我想基本上现在能够反映出三个方面的要求 , 让指数能够确确实实起到指示、引领和服务的功能 。
未来上证指数会纳入更多“BAT”吗?
韩瑛珂:新方案当中 , 市值排名前十的新股 , 三个月内就能纳入指数 。 而随着今后港美股的BAT , 美团、拼多多和京东等这样的优质巨头通过存托凭证的方式回归A股 , 市值有机会挤入前十 , 从而纳入上证指数 。因此 , 未来我们是否可以期待有更多代表我国新兴产业的优质股纳入进上证指数呢?
魏威:我觉得更多优质的上市公司进入上证综指是一个肯定的事情 。 本来很多海外未上市优质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境内上市 , 或者二次上市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 但是现在我想额外提醒大家注意一点 , 我们现在是在一个国产化替代加速的大周期当中 , 我们很多优质科技巨头企业在海外面临很多国家“卡脖子”的问题 , 所以它现在需要拓宽自己的融资渠道获得更好的资金支持 。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上证综指的改革 , 要提高自己的科技含量 , 提高战略新兴产业的占比 , 给予它们更高的曝光度 。 这就是两个非常融洽的结合 , 或者是一个一拍即合的选择 。
中国股市能否告别“炒新炒小炒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