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中国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二 )


综合这些特点判断 , 局部领域价格涨幅为负、物价涨幅暂时为负、物价涨幅收窄但仍然为正、物价涨幅为负但货币供应量和经济产出均稳健增长等现象 , 虽然值得重视 , 但均不符合通货紧缩的典型特征 , 研究讨论时需厘清概念 , 并理性客观看待 。
从全球历史看 , 比较典型的通货紧缩主要有美国经济大萧条和2000年前后日本持续通缩 。 1930年至1933年间美国CPI年均下降6.6% , 货币供应量年均下降8.8% , 实际GDP年均下降7.3% , “两个特征、一个伴随”的特点非常明显 。 日本通缩期间的经济波动没有美国大萧条期间那样剧烈 , 但主要特征是一致的 , 1998年至2002年间日本CPI年均下降0.4% , 同期实际GDP年均仅增长0.4% ,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从3%以上降至1%左右的低位 , 经济和货币增长几乎陷于停滞 。 分析其原因 , 这两次通缩均是由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与经济主体债务积压交织共振所导致 , 结合我国经济现状看并不存在发生此类风险的基础 。
第一财经|中国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文章图片
第一财经|中国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文章图片
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框架下分析 , 我国具备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
物价涨幅根本上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对变化 。 我国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 总供求基本平衡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 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 , 货币条件松紧适度 , 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
总供给层面 , 我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 , 潜在经济增速远快于主要发达经济体 , 总供给将保持充分 , 为物价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 从短期看 , 新冠肺炎疫情暂时给我国经济造成冲击 , 其中就包括给物价走势带来一定扰动 。 今年年初以来 , 为应对疫情影响 , 人民银行主动作为、积极施策 , 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1.75万亿元长期资金 , 根据疫情防控进展先后安排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 ,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 支持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和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 。 当前 ,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 , 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正常水平 , 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和重要产品稳定增长 , 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 , 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 从中长期看 , 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既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 , 又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 还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 。 近年来 , 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 经济增长保持韧性 ,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 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 成为中长期内物价平稳的压舱石和基本盘 。
总需求层面 , 我国经济逐步向潜在增长恢复 , 不会出现经济过热或过冷导致大幅通胀或典型通缩的情况 。 从短期看 , 总需求偏弱 , 但恢复速度很快 。 今年1~5月份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同比下降13.5%、6.3%、8.0% 。 近期经济回暖迹象显现 , 6月份前三周 , 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增长21% , 发电耗煤量同比增长1.3% 。 从中长期看 ,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 经济增长将保持在潜在产出附近 , 这是物价水平保持平稳的重要保障 。 受疫情影响 , 我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出现同比负增长 , 但第二季度以来已经向潜在产出水平恢复 , 预计下半年可能恢复到潜在产出附近 , 产出缺口较快弥合有助于实现物价平稳 。
从法律层面看 ,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 中央银行要保持币值稳定 , 对内保持物价稳定 , 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 保持物价平稳事关百姓衣食住行 , 人民银行历来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对此高度重视 。 同时 ,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 , 这是不出现恶性通胀的根本保证 。 1995年前 , 中央银行向财政透支和借款的渠道没有被完全切断 , 我国曾发生三轮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实施后 , 我国没有再出现严重通胀 。 当前 ,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 有利于为物价平稳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