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资讯|用精彩影视作品塑造时代英雄


金台资讯|用精彩影视作品塑造时代英雄
文章图片
图①为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剧照 。 图②为电影《流浪地球》剧照 。 图③为电影《烈火英雄》剧照 。
编者的话
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 , 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 。 新时代新征程 , 气象万千 , 文艺工作者如何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时代使命、回答时代命题?本版将围绕这一命题 , 邀请文艺界专家、艺术家参与讨论 , 为新时代文艺创作和繁荣提供观察与思考 。
核心阅读
创作者是否对所塑造的英雄足够了解 , 是否具有独特的“发现”的眼光 , 是抵达艺术真实的关键
直面普遍性的现实问题 , 展示以行动超越困难战胜自我 , 戏剧张力才充足 , 人性弧度才动人 , 英雄的选择和信念才能赢得更多认同
那个在银幕上一字一顿说出“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江姐走了 。 6月27日 , 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扮演江姐的演员于蓝去世 。 很多观众叹问:半个世纪过去了 , 我们为什么对江姐念念不忘?
不只是江姐 。 从《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李侠、《英雄儿女》里的王成到焦裕禄、孔繁森、钱学森 , 银幕上的英雄如同时代的精神灯塔 , 照亮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
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是文艺创作的灵魂 , 英雄更是文艺抒写永恒的命题 。 中国文艺画卷中有众多英模题材的经典之作 , 许多是改编自真实事件的英雄故事 。 时代不断涌现新的楷模 , 我们该如何讲好他们的故事?
找到英雄熟悉又陌生的一面
塑造江姐的故事里有答案 。 于蓝曾回忆夏衍的叮嘱:“演江姐 , 千万不要演成刘胡兰式的女英雄 , 也不应当是赵一曼” 。 《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既有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 , 又有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痛苦、隐忍和牺牲 。
细数那些被铭记的瞬间 , 击中我们内心的往往是英雄熟悉又陌生的一面 。 焦裕禄病重期间用钢笔顶着肝部办公、孔繁森将藏族老阿妈的双脚放进自己怀里、王进喜为相濡以沫的妻子洗脚、钱学森充满感慨地对妻子蒋英告白……他们有我们熟知的英雄人物高洁的品质和操守 , 也有不为人知的普通人的丰富情感和朴实言行 。
艺术可以讲述英雄是怎样的 , 更能回答英雄何以成为英雄 , 甚至普通人如何成为英雄 。 创作者是否对所塑造的英雄足够了解 , 是否对普遍的人性有深刻认识 , 是否具有独特的“发现”的眼光 , 是抵达艺术真实的关键 。
优秀的创作者 , 选择向生活的深处、时代的广度、人性的丰富度探寻 。 编剧王兴东创作电影剧本《离开雷锋的日子》 , 不仅找到了乔安山 , 采访他、熟悉他、理解他 , 解开雷锋之死未被披露的真相 , 还找到雷锋生前的三位战友 , 详细了解雷锋牺牲的过程 。 编剧赵冬苓创作电影剧本《任长霞》 , 抓住任长霞的三个特点:一个争强好胜性情执拗的人、一个工作负责的局长、一个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 , 用两个案件贯穿起来 , 再现她生命中的最后36个小时 。 看完电影《任长霞》 , 牵动观众的不是任长霞做了什么 , 而是她是这样一个独特的人 。
让英雄精神令人信服
讲述英雄的成长、赞美英雄精神 , 是通过艺术的方式传递信仰的力量 , 并让人们由衷地信服它、理解它、赞同它 。 创作者首先自己要“信” , 才可能传递出“信”的力量 。 如果创作初衷不纯粹 , 艺术表达难免会变形 , 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 曾有人问于蓝:扮演江姐是不是一种挑战?于蓝的回答是:我理解她 , 我和她有着共同的经历和理想 。 从于蓝到王晓棠 , 从孙道临到王铁成、李雪健 , 他们扮演的英雄人物之所以让人信服 , 是因为他们由衷地认同、理解、佩服这些英雄 , 与英雄人物站在同样的信仰下 。 塑造人物 , 倾听人物内心的声音、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 才可能将观众代入 , 进而打动观众 。